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主办: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
ISSN 1671-2072  CN 31-1863/N

引用排行

    Baidu
    文章出版日期: 一年内| 两年内| 三年内| 全部

    当前选项: Baidu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论司法鉴定人的出庭作证
    陈瑞华
       2005, 0 (4): 10-11.  
    摘要0)      收藏
    <正>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人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司法行政机关是主管鉴定人和鉴定机关登记管理的惟一国家机构,负责确定鉴定人和鉴定机机构的从业条件,并对鉴定人和鉴定机构进行登记、名册编制和定期公告。同时,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不再设立司法鉴定机构,公安和检察机关尽管可以保留现有的司法鉴定机构,但不得在面向社会接受委托从事营利性司法鉴定业务,而只能将其鉴定活动服务于侦查工作的需要。很显然,包括公安机关和检察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93)
    2. 司法鉴定学基本概念研究
    张玉镶
       2001, 0 (1): 22-25.  
    摘要0)      收藏
    本文对司法鉴定学基本概念进行了研讨,对司法鉴定、司法鉴定学、鉴定人、鉴定结论进行了界定。并指出,鉴定主体是申请主体、决定主体和执行主体的结合体;鉴定人与鉴定人员、鉴定证人是不同的范畴;必须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不夸大不贬抑的态度审视鉴定结论的证据效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49)
    3. 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建构
    卢建军
    中国司法鉴定    2011, 0 (6): 11-14.  
    摘要59)      PDF(pc) (598KB)(783)    收藏
     我国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建构,是正确理解、认识、评判和运用鉴定意见的需要,也是刑事诉讼活动的性质的根本要求。应当准确把握专家辅助人的法律属性、合理界定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的资格、适当扩展专家辅助人帮助的主体范围、有效确定专家辅助人参与诉讼的时间和依法确立专家辅助人参与诉讼活动的法律后果和法律责任,以充分保障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功用的发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37)
    4. 鉴定机构的中立性与制度改革
    陈光中
       2002, 0 (01): 3-4.  
    摘要1260)      收藏
    <正> 刑事诉讼中,刑事案件的处理有时会涉及到专门性问题,而这些专门性总是必须借助专门知识或技能的人的检验结果或判定才能予以解决。在社会生活日趋复杂化、科技化的今天,犯罪活动也呈现智能化、专业化的趋势。有些案件事实的认定如果离开以专门知识和技术手段为依托的鉴定,已几乎成为不可能。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鉴定的应用领域必将不断拓宽,其重要性也将进一步提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36)
    5. 鉴定结论质证问题研究(上)
    樊崇义;郭华
       2005, 0 (1): 3-7+17.  
    摘要0)      收藏
    英美法系国家将鉴定结论称之为专家证言(expert opinion),与证人证言共存于同一质证规则之中,而大陆法系国家却将鉴定结论作为独立的证据类型与其他证据并列,衍生出自己的质证规则。然而两大法系不同的鉴定结论(专家证言)质证程序各存利弊且均具有独到优势。审视我国现存的鉴定结论质证程序,从两大法系鉴定结论质证程序的融合的趋势中探寻舍理的因素.为完善和重构我国鉴定结论的质证程序提供理论资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34)
    6. 论我国不宜引入英美法系专家证人制度
    邓晓霞;
       2010, 0 (1): 12-17.  
    摘要0)      收藏
    诉讼模式的改革使得产生于强职权模式下的传统司法鉴定体制与新庭审方式的矛盾日益突出,司法实践中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我国司法鉴定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司法鉴定也亟需立法。近年来,有关引入英美法系专家证人制度的改革构想成为我国司法鉴定制度改革中的热门话题,但在我国不宜引入专家证人制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28)
    7. 公正:司法鉴定制度改革与完善的最高追求
    樊崇义;陈永生
       2002, 0 (01): 9-13.  
    摘要1290)      收藏
    <正> 经过理论和立法界的共同努力,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取得了重大进展。这可以从学术界在有关司法鉴定的许多重大问题上已初步达成共识以及实务界司法部《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司法鉴定人管理办法》以及许多省、市、自治区《司法鉴定管理条例》的通过得到印证。但与此同时,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在实务界,仍在许多重大的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在有些问题上甚至观点根本对立,谁也说服不了谁。由此看来,要建构出一套合理的司法鉴定制度,仅仅就制度谈制度是不够的,我们有必要透过表层的制度设计,深入探讨制度层面以下的决定制度设计和运作的理念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14)
    8. 我国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探析——以刑事诉讼为背景
    吴丹红
       2003, 0 (2): 17-20.  
    摘要0)      收藏
    鉴定人在我国刑事诉讼中一度充当的是法官辅助人角色,鉴定人不出庭作证成为一种普遍做法,但审判方式改革的推进使得鉴定人的诉讼地位向“专家证人”演变,鉴定人出庭成为必要。在当前的刑事诉讼规范中,应当加强鉴定人出庭作证的义务性,完善鉴定人出庭的相关规则和权利保障措施,为鉴定人出庭作证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09)
    9. 诉讼辅助人意见与鉴定结论证据属性比较研究
    王俊民;沈亮;
       2006, 0 (6): 26-28.  
    摘要0)      收藏
    在鉴定结论已回归“民间”,还没有确定专家证人制度情况下,应当认为诉讼辅助人就案件事实专业问题提出的意见具有证据属性,不应将诉讼辅助人意见视为辩护人或代理人意见。在我国没有专家证人制度情况下,设立诉讼辅助人制度,却又不认可诉讼辅助人发表的意见具有证据属性,而将其列为辩护或代理意见,“名不正,言不顺”。诉讼辅助人意见不同于辩护、代理意见,应当确认诉讼辅助人就案件有关专业知识事实问题发表的意见具有证据属性。研究诉讼辅助人意见证据属性与采信标准,似乎单纯程序性证据问题,却决定案件事实能否得到公正客观认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05)
    10. 论司法鉴定的规范化
    何家弘
       2005, 0 (3): 3-5.  
    摘要0)      收藏
    <正>司法鉴定是司法活动中查明和证明案件事实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特别是在人类社会的司法活动已经进入了科学证据时代之后,随着各种物证在诉讼活动中的运用越来越多,鉴定结论在审判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要。由于物证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其一般都要通过科学鉴定来明确其证明价值,所以人们又把其称为“科学证据”。从这个意义上讲,物证以及相关之鉴定的广泛使用,体现了司法证明活动科学化发展的趋势。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的达马斯卡曾指出:“站在20世纪末思考证据法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探讨正在演进的事实认定科学化的问题。伴随着过去50年惊人的科学技术进步,新的事实确认方式已经开始在社会各个领域(包括司法领域)挑战传统的事实认定法。越来越多对诉讼程序非常重要的事实现在只能通过高科技手段查明。随着人类感官察觉的事实与用来发掘感官所不能及的世界的辅助工具所揭示的真相之间鸿沟的扩大,人类感官在事实认定中的重要性已经开始下降。”科学鉴定在司法活动中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00)
    11. 医疗纠纷鉴定:判定医疗过失的基本原则
    朱广友
       2004, 0 (2): 42-44.  
    摘要0)      收藏
    本文根据我国现行卫生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从法庭审理医疗损害赔偿案件的实际需要,结合医疗纠纷司法鉴定工作急待解决的问题,对如何判定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存在医疗过失行为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判定医疗过失行为的基本原则。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98)
    12. 论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及处理医事纠纷的特有原则(上)
    张赞宁
       2001, 0 (1): 47-50.  
    摘要0)      收藏
    医事法(又称卫生法)究竟是属于民法的调整范畴还是属于行政法的范畴,对此,国内学术界争议很大。本文从医学科学与医疗行为的本质特征入手,揭示了医患关系并不具备民事法律关系所必须具备的主体平等、双方自愿及等价有偿互惠互利三大特征中的任何一个特征,同时也不存在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为此,文章首次提出了医事法既不调整横向的民事法律关系,也不调整纵向的行政法律关系,而是调整斜向的医事法律关系的一门独立的法律体系的理论。并根据医患关系的特征,得出了处理医患纠纷案件的特有原则与规则.为指导医患纠纷的公正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96)
    13. 规范司法鉴定程序之立法势在必行
    卞建林;郭志媛
       2005, 0 (4): 5-9.  
    摘要0)      收藏
    <正>司法鉴定改革是我国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近年来学术讨论及立法工作的重点。但是,学界及立法部门的关注点多集中于司法鉴定体制的完善及鉴定活动的统一管理,而忽略了对鉴定程序的规范和完善,造成我国司法鉴定改革的片面发展。在当前三大诉讼法均面临修改的大好时机下,如何借机推动司法鉴定的程序立法是摆在学术界和立法部门面前的一个共同课题。本文对此试做探讨,以求抛砖引玉,共同将司法鉴定的改革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93)
    14. 论司法鉴定的诉讼程序立法
    卞建林;郭志媛;
       2006, 0 (4): 5-9.  
    摘要0)      收藏
    我国司法鉴定管理立法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是司法鉴定的诉讼程序仍然亟待规范与完善。这不仅是司法鉴定活动的本质要求,也是深化司法鉴定体制改革以及全面推进司法鉴定改革的迫切要求,还是诉讼法修改的必然要求。要规范和完善司法鉴定的诉讼程序,必须在诉讼法中明确鉴定人的诉讼权利与义务,设立鉴定结论的告知或者开示程序,明确规定与鉴定结论审查判断有关的事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88)
    15. 司法鉴定人制度若干问题的法律思考
    张玉镶;蒋丽华
       2002, 0 (4): 3-8.  
    摘要1335)      收藏
    司法鉴定人是司法鉴定活动的实施者,司法鉴定人制度是司法鉴定制度的核心,是法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指出:我国司法鉴定应确立自然人司法鉴定人制度,借鉴并吸取两大法系司法鉴定人制度的良性运作程序,通过立法司法鉴定人的讼诉地位、资格、权利义务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88)
    16. 完善司法鉴定制度是科学证据时代的呼唤
    何家弘;刘昊阳
       2001, 0 (1): 26-28.  
    摘要0)      收藏
    司法鉴定是现代司法证明活动中查明案件事实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现代司法鉴定是司法证明方法进步的结果和体现。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司法证明方法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转变。以物证及其相关的鉴定结论等证据构成的“科学证据”、应该成为司法证明最主要的手段。物证虽然是客观实在的、但其自身不能直接证明案件事实,需要人们的认识。司法鉴定是人们认识物证的途径,司法鉴定水平的提高可以帮助发现更多潜在的证据。科学技术是司法鉴定的生命,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司法鉴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司法鉴定制度改革应与审判体制改革相适应。司法鉴定制度改革应与证据法律制度相协调,既要赋予法官对鉴定结论的自由裁量权,又要对司法鉴定制度进行规范。司法鉴定制度改革应以提供“科学证据”为出发点,需要鉴定人出庭、技术方法标准化和建立行业协会等措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85)
    17. 我国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制度实现
    杨开湘;张建华;
       2006, 0 (2): 13-15+1.  
    摘要0)      收藏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鉴定机构将越来越走向社会化和经营化,鉴定人员的“官方身份”将逐渐消失,这就使得通过制度实现鉴定人出庭作证成为司法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鉴定人出庭作证的现状,并借鉴两大法系有关此制度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应当建立和完善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具体制度和一系列配套制度的设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84)
    18. 鉴定人出庭质证规则的比较分析
    齐树洁;董扬;
       2009, 0 (4): 1-5.  
    摘要0)      收藏
    我国法律已经确立了鉴定人出庭接受质证的原则,但由于缺乏具体的规定,实践中鉴定人不出庭的现象十分普遍,对于司法公正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为此,应借鉴两大法系的立法,确立鉴定人出庭、陈述、质证内容以及专家辅助人参与质证等,并建议修改民事诉讼法时予以体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80)
    19. 论鉴定人制度的完善
    宫万路
       2001, 0 (1): 32-37.  
    摘要0)      收藏
    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我国鉴定人制度和我国司法鉴定制度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完善鉴定人法律地位、资格,鉴定决定权与鉴定人作证制度等问题。提出我国鉴定人法律地位证人化,鉴定人资格规范化,鉴定决定权当事人化,鉴定人必须出庭作证并须经资格审查,鉴定结论受传闻规则的制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79)
    20. 程序正义理念与司法鉴定制度重构
    杨郁娟
       2005, 0 (5): 15-17.  
    摘要0)      收藏
    司法鉴定活动应符合一系列体现程序正义的基本诉讼理念,即当事人平等、程序公开及证据裁判等。在这些基本诉讼理念的指导下重构司法鉴定制度,主要内容是:建立中立的司法鉴定机构、采取措施确保鉴定人的专业性和独立性、明确鉴定结论的非终结性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