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主办: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
ISSN 1671-2072  CN 31-1863/N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多模态法医病理学智能化鉴定的应用展望
    黄 平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6): 36-43.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6.004
    摘要352)      PDF(pc) (1265KB)(473)    收藏
    传统法医病理学鉴定主要依赖于现场勘查、案情分析、尸体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检验等方法,这一过程高度依赖鉴定人的个人经验和主观判断。历经数百年的鉴定实践,该模式一直是法医病理学领域的基石。然而,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al intelligence,AI)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生成式AI技术的兴起,AI在法医病理学中的应用已经实现了从单一模态数据分析到多模态数据综合处理的转变条件。深入探讨了多模态AI技术及其数据融合策略在法医病理学鉴定中的应用展望,尤其是潜在应用场景和发展前景。同时,还审视了多模态AI技术在法医病理鉴定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伦理问题,并对如何克服这些“瓶颈”问题提出了见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人工智能浪潮下司法鉴定的机遇与挑战
    张颖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5): 11-17.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5.002
    摘要351)      PDF(pc) (1177KB)(940)    收藏
    在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中,人工智能正赋能各个产业,司法鉴定行业也不例外,正经历着一场深刻而迅速的变革。如何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技术特点,将其更好、更规范、更高效地应用于司法鉴定领域,也是行业人士的热议话题。首先,回顾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史,讨论其对传统司法鉴定领域带来的冲击,以及司法机关为了面对和适应这种冲击而作出的政策制度上的改变与创新。其次,从司法鉴定的“四大类”切入,在鉴定技术、辅助程序等方面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给其带来的机遇和助力。最后,从人工智能应用挑战、实战难度等方面入手,深度剖析了司法鉴定可能面对的问题和风险,并对人工智能和司法鉴定的结合提出了总结与展望,充分肯定了其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依托咪酯及衍生物的药理功能、非法滥用和司法鉴定
    王培霞, 曹鑫涛, 王 晨, 曹伯洋, 张令令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6): 50-57.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6.006
    摘要286)      PDF(pc) (1275KB)(537)    收藏
    依托咪酯是在2022年流行并迅速泛滥的临床麻醉药物,并于2023年10月被迅速列管。列管后,对依托咪酯的管控将按照毒品标准进行。以新列管的依托咪酯为切入点,系统总结了依托咪酯及临床衍生物的药理功能,梳理了依托咪酯及衍生物的临床检测分析及司法实践和司法鉴定中的检测技术规范。针对“以药代毒”这一新的毒情形势,从临床麻醉药物和精神药物的溯源、毒品同系物衍生物的监测、毒品合成原料和设备的备案、新型流毒载体的管控、检测技术和方法的标准化五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遏制以依托咪酯为代表的临床合法药物被非法滥用及毒品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打击提供思路和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人工智能参与生成鉴定意见的程序法机理及方案
    张栋, 陈修勇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5): 1-10.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5.001
    摘要252)      PDF(pc) (1299KB)(870)    收藏
    以Sora和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刑事司法进一步融合,人工智能深度参与司法鉴定的探索已初见成效,同时也暴露出新的问题。传统以鉴定人和经验为中心的鉴定意见生成模式易受认知偏见影响,而以算法和数据为中心的人工智能参与生成鉴定意见的模式可有效克服人的认知偏见,由人工智能充当专责检验的鉴定人,鉴定人充当情景管理员,从而增强鉴定意见的可靠性,并提高司法鉴定效率。要防范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司法鉴定领域应用可能存在的诸如“算法黑箱”“算法偏见”等新问题,防止陷入数字时代的“新法定证据主义”。首先,确立“人主机辅”的人机关系,明确鉴定人负有对算法参与生成鉴定意见的审查和监管职责。其次,建立数据规范与溯源机制,防止算法模型学习内容的“源头污染”。最后,对于算法的公开与有效审查,一个可行的方案是构建独立的算法审查委员会及算法审查听证程序,以缓解算法公开审查要求与商业利益保护之间的冲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我国司法鉴定领域能力验证提供者认可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韩春旭, 贾汝静, 郝 奇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6): 100-107.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6.013
    摘要186)      PDF(pc) (1266KB)(630)    收藏
    我国能力验证提供者的认可已历经二十余年的历程。司法鉴定领域能力验证提供者认可随着能力验证提供者认可的发展而产生并逐步发展,目前已成为能力验证提供者认可的领域之一。通过与国外司法鉴定领域能力验证提供者认可领域及开展能力验证的情况进行比较,对我国司法鉴定领域能力验证提供者认可评审不符合项及开展能力验证情况进行梳理,分析了我国司法鉴定领域能力验证提供者认可及开展能力验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司法鉴定领域能力验证的认可工作提出了完善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智能网联汽车交通事故研究
    刘福聚, 王 辰, 陈桂华, 夏 宁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5): 34-41.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5.005
    摘要178)      PDF(pc) (1329KB)(730)    收藏
    以智能网联汽车高速追尾典型事故为例,针对事故过程及事故原因分析所需采集的数据信息,对现有汽车数据信息记录要求进行了综合评述。结合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现状,分析七起智能网联汽车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回顾了交通事故研究机构及其对智能网联汽车交通事故的研究能力,介绍了智能网联汽车交通事故数据公开情况。基于多传感器融合感知技术仍面临挑战、传感器感知数据记录标准缺失及国内公开交通事故数据信息较少的现状,提出了建设跨专业领域事故研究机构的设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多模态信息融合在智能网联汽车交通事故鉴定中的应用探索
    冯 浩, 吴何坚, 陈 丰, 刘嘉鲯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5): 18-26.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5.003
    摘要177)      PDF(pc) (1392KB)(857)    收藏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事故调查受到各地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重视。首先,从交通事故鉴定的角度出发,针对智能网联汽车普遍存在的多源异构信息,从典型信息的执行标准、功能认证、车型范围、存储位置和获取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其次,结合道路交通事故的调查取证规则和鉴定意见的证据要求,对智能网联汽车事故的典型信息进行溯源分析和证据力分析。再次,根据智能网联汽车事故调查目的和鉴定需求,结合其多源异构特点,提出多模态信息校验和融合。最后,对智能网联汽车的事故调查方法和事故鉴定技术进行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法医精神病鉴定中的价值取向与伦理问题
    唐 勇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5): 86-92.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5.012
    摘要172)      PDF(pc) (1181KB)(673)    收藏
    针对法医精神病鉴定实务中常遇两难困境,在回顾梳理法医精神病学科历史脉络基础上,明确有别于临床精神科医师的法医精神病鉴定人角色与责任,并就法医精神病鉴定人价值取向与伦理原则作出初步探讨。在承认法医精神病学基本科学属性前提下,以求真作为第一价值追求,并结合其与法学交叉性质,确立求真亦求善的总体价值取向。将法医精神病鉴定工作全流程置于本专业特有伦理规范体系内,在辩证原则主义分析框架下寻求各种困难情形处置的最优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电子数据鉴定风险检视
    王 素, 王永全, 郭 弘, 赵子玉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5): 102-110.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5.014
    摘要151)      PDF(pc) (1197KB)(618)    收藏
    电子数据作为网络信息时代的“证据之王”,其所承载的案件事实可以解决刑事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为最大限度发挥电子数据在案件事实认定中的积极作用,助推电子数据鉴定实现从科学事实认定向法律事实认定的转化,有必要对影响电子数据鉴定的潜在风险因素进行梳理分析。基于危险性分析法,对影响电子数据鉴定质效的鉴定人、鉴定程序与方法、鉴定运行的环境三层面风险致因展开多维度、多因素探析,初步范畴化电子数据鉴定风险的内涵构成,为电子数据鉴定的质量监控研究提供有益思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中国式现代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中的司法鉴定融合发展路径
    杨凯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6): 1-15.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6.001
    摘要151)      PDF(pc) (1366KB)(484)    收藏
    司法鉴定是民事司法程序中的科学基石,也是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关键一环,对确保司法公正与提升司法效率承载着前瞻性的促进作用,并深度介入复杂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中,着力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其核心价值在于程序正当性与结果适当性,这二者与司法裁判过程中的价值判断紧密相连,体现了科技与法律的有机结合,以及对公平正义原则的深入实践。司法鉴定的特性包括包容性、开放性、安定性和保障性,其与公证、调解、仲裁、法律援助、律师制度等其他法律服务机制相融合,共同推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社会治理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法律支持与科学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新时代司法鉴定本科人才培养的初步思考
    李备栩, 赵存煜, 高 越
    中国司法鉴定    2025, 0 (2): 78-84.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5.02.010
    摘要151)      PDF(pc) (1299KB)(326)    收藏
    随着我国迈入社会主义法治新时代,司法鉴定专业领域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跨越到现如今司法鉴定专业发展“好不好”的问题,社会对司法鉴定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为响应法治社会的需求和司法鉴定行业的健康发展,为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为新时代司法鉴定行业输送人才至关重要。司法鉴定人才培养关键在于本科教育,基于当前司法鉴定本科教育目标,分析总结已有的司法鉴定人才培养相关领域的文献,审辨司法鉴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进行新时代司法鉴定本科人才培养的初步思考,可以强化科研育人功能,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打好“专业+执业”教育“组合拳”,注重司法鉴定的法律属性,细分司法鉴定教学板块,强化高校师资培养,优化本科教育教材,推进司法鉴定学科建设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鉴定咨询:司法鉴定机构的公共法律服务职能
    朱 瑞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6): 25-35.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6.003
    摘要150)      PDF(pc) (1276KB)(476)    收藏
    长期以来,鉴定咨询未得到充分重视。作为一种公共产品,鉴定咨询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特质,并且能够带来广泛的社会效益。评估司法鉴定咨询社会效果的标准主要包括专业性、服务质量和成本效益。其社会功能在于预防和化解纠纷,进而助力控制社会总支出,这是其作为公共法律服务构成部分的核心职能。为更好发挥鉴定咨询的作用,战略上需要促进司法鉴定与其他公共法律服务的协同、司法鉴定与诉讼服务的整合,并保障区域间司法鉴定的协作。从建设角度来看,既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也需要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同时,积极探索并实践公私合作伙伴(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模式,以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运作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新能源汽车电子数据第三方取证平台构建探索
    魏 然, 李平凡, 万钧冉, 赵 冬, 严 永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5): 27-33.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5.004
    摘要144)      PDF(pc) (1650KB)(521)    收藏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新能源汽车意外加速或动力中断、起火等事故新特征、新特点,已成为事故调查取证和责任认定的新难题和新挑战。针对新能源汽车事故调查取证现状问题,基于远程数据的事故调查应用情况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建设新能源汽车电子数据第三方取证平台的构想、方案和建议,旨在为新能源汽车事故调查取证及处理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汽车交通事故鉴定方法与应用
    李平飞, 牟小军, 唐剑军, 刘克亮, 周 鑫, 谭正平, 朱欣宇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5): 42-49.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5.006
    摘要141)      PDF(pc) (3224KB)(657)    收藏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L2级乘用车新车渗透率快速增长。智能汽车较传统汽车的交通事故鉴定更为复杂,给交通事故车辆鉴定及事故调查带来新的挑战。结合交通事故发生的时序进程,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汽车交通事故鉴定方法。该方法在事故相关资料基础上,综合智能汽车事故过程中记录的多源异构数据分析事故原因及智能汽车的安全性能。最后以一起典型事故的鉴定,作为智能汽车交通事故调查与鉴定的范例开展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医疗损害鉴定中伤残等级评定问题探讨
    李孟孟, 张纯兵
    中国司法鉴定    2025, 0 (1): 76-83.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5.01.009
    摘要132)      PDF(pc) (1113KB)(307)    收藏
    当前医疗损害鉴定存在“二元化”现象,主要体现为医疗损害鉴定的主体包括医学会和司法鉴定机构。在鉴定实践中,委托人常需要司法鉴定机构对存活患者的人身损害后果进行量化评价,实践中常用的量化方法是进行残疾等级评定。然而在医疗损害鉴定实务中残疾等级评定适用标准不统一,残疾等级可能不一致,容易引发不解和争议,不利于医疗损害案件的妥善处理。从医学会及司法鉴定机构在医疗损害鉴定案件中对损害后果定量评定存在的问题出发,就损害后果残疾评定主体及标准适用问题进行探讨,并期望为医疗损害赔偿提供统一标准的参考意见,促进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高效化解医患纠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双层信用视角下司法鉴定机构失信问题研究
    张正昌, 李佩霖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6): 93-99.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6.012
    摘要127)      PDF(pc) (1281KB)(402)    收藏
    部分司法鉴定机构存在商务失信行为以及司法服务失信行为,对司法鉴定市场运行以及司法公信力造成损害。使用信用工具是化解司法鉴定机构失信问题的有益途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稿)》从商务诚信、司法公信双层信用视角规范失信问题,为司法鉴定机构失信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行方案与规范基础。将来可以社会信用建设基本法律为核心,建设商务诚信、司法公信双层规范体系,以增强司法鉴定机构失信规制的规范供给,构建统一司法鉴定管理机构,实现优化市场调节与强化法律实施的两大功能,在道德与法律两个层面形成合力规制司法鉴定机构失信行为,助力解决司法鉴定机构失信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中国古代法医学的价值及其当代传承——以宋代判例集与《洗冤集录》为中心的考察
    何勤华, 金逸菲
    中国司法鉴定    2025, 0 (2): 1-14.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5.02.001
    摘要122)      PDF(pc) (1651KB)(255)    收藏
    中国古代的法医检验萌芽于先秦时期,随着汉唐法制的成熟逐步发展,至宋代正式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法医学。宋代法医学的发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散见于宋代各判例集与笔记类作品记载的刑事案件中,其二是宋慈撰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取得的突出成就。中国古代的法医学曾引领于世界,在机械性损伤、尸体检验、毒理学、法医昆虫学、实验法医学上的成就都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性。当今对于中国古代法医学优秀成果的传承,不仅体现在继受这些科学成分上,还体现为在吸收先静后动的勘验法则、依托群众力量解决问题的思路、重客观证据的审判原则以及尊重生命的人本思想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司法鉴定公益服务的实践省思与制度建构
    吴宏耀, 袁志尧
    中国司法鉴定    2025, 0 (1): 1-9.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5.01.001
    摘要118)      PDF(pc) (1125KB)(480)    收藏
    法律援助案件中的司法鉴定服务,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中的一种司法鉴定公益服务。在我国,顶层设计的整体推进与地方探索的守正创新,共同勾勒出司法鉴定公益服务的基本制度轮廓,但该项服务也存在立法层级较低、各地规范内容差异较大、运行程序较为粗疏等问题。司法鉴定公益服务不仅具有查明案件事实、实现实体正义的工具价值,更具有推进两造力量平衡、促进人权司法保障、提高诉讼效率的固有价值。未来,应当加强司法鉴定公益服务的体系化建构,将国家责任、正当程序、诉讼效率作为其基本原则,采取将司法鉴定公益服务整体纳入《法律援助法》的立法模式,并从服务主体、服务范围、运行程序、经费保障、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完善具体设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P300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精神障碍者伤残程度中的评估作用
    张盛宇, 王书剑, 李豪喆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6): 58-62.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6.007
    摘要117)      PDF(pc) (1260KB)(339)    收藏
    目的 探索P300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SAH)所致精神障碍者伤残程度中的评估作用。方法 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器质性精神障碍标准(损伤仅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16名,匹配健康对照组17名。采用视觉Oddball范式对上述受试者进行P300检测;同时使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量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进行评估。结果 蛛血组Fz、Cz、CPz和Pz点的P300波幅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蛛血组Cz、CPz和Pz点的P300潜伏期较健康对照组延长(P<0.05)。蛛血组Fz、Cz、CPz和Pz点的P300波幅与ADL量表及SDSS评分呈负相关(P<0.05),蛛血组Cz、CPz和Pz点的P300潜伏期与ADL量表评分呈正相关(P<0.05),蛛血组Pz点的P300潜伏期与SDSS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P300波幅降低可反映TSAH所致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P300可作为TSAH所致精神障碍伤残评定的重要参考指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职务犯罪案件鉴定意见的实质化审查进路
    王小光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6): 77-85.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6.010
    摘要115)      PDF(pc) (1433KB)(447)    收藏
    监察立法明确了鉴定意见的法定证据资格。鉴定意见主要适用于监察案件中受贿、贪污案件,以司法会计、价格认定为主要类型。被告人及辩护律师的质疑聚焦于鉴定方法、鉴定主体和鉴定程序,但法官对鉴定意见的审查较为形式化,几乎全部采纳监察委员会移送的鉴定意见。鉴定人出庭率低,以及价格认定报告等准鉴定意见的法律地位模糊等问题仍然存在,影响鉴定意见的法庭审查和质证效果。要提升法官审查鉴定意见的水平,可以引入专业技术人员辅助法官审查,建立实质化的审查规则体系,强化对被告人的诉讼权利的保护,改革司法鉴定分类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