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主办: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
ISSN 1671-2072  CN 31-1863/N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多模态法医病理学智能化鉴定的应用展望
    黄 平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6): 36-43.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6.004
    摘要375)      PDF(pc) (1265KB)(589)    收藏
    传统法医病理学鉴定主要依赖于现场勘查、案情分析、尸体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检验等方法,这一过程高度依赖鉴定人的个人经验和主观判断。历经数百年的鉴定实践,该模式一直是法医病理学领域的基石。然而,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al intelligence,AI)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生成式AI技术的兴起,AI在法医病理学中的应用已经实现了从单一模态数据分析到多模态数据综合处理的转变条件。深入探讨了多模态AI技术及其数据融合策略在法医病理学鉴定中的应用展望,尤其是潜在应用场景和发展前景。同时,还审视了多模态AI技术在法医病理鉴定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伦理问题,并对如何克服这些“瓶颈”问题提出了见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依托咪酯及衍生物的药理功能、非法滥用和司法鉴定
    王培霞, 曹鑫涛, 王 晨, 曹伯洋, 张令令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6): 50-57.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6.006
    摘要320)      PDF(pc) (1275KB)(720)    收藏
    依托咪酯是在2022年流行并迅速泛滥的临床麻醉药物,并于2023年10月被迅速列管。列管后,对依托咪酯的管控将按照毒品标准进行。以新列管的依托咪酯为切入点,系统总结了依托咪酯及临床衍生物的药理功能,梳理了依托咪酯及衍生物的临床检测分析及司法实践和司法鉴定中的检测技术规范。针对“以药代毒”这一新的毒情形势,从临床麻醉药物和精神药物的溯源、毒品同系物衍生物的监测、毒品合成原料和设备的备案、新型流毒载体的管控、检测技术和方法的标准化五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遏制以依托咪酯为代表的临床合法药物被非法滥用及毒品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打击提供思路和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我国司法鉴定领域能力验证提供者认可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韩春旭, 贾汝静, 郝 奇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6): 100-107.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6.013
    摘要307)      PDF(pc) (1266KB)(812)    收藏
    我国能力验证提供者的认可已历经二十余年的历程。司法鉴定领域能力验证提供者认可随着能力验证提供者认可的发展而产生并逐步发展,目前已成为能力验证提供者认可的领域之一。通过与国外司法鉴定领域能力验证提供者认可领域及开展能力验证的情况进行比较,对我国司法鉴定领域能力验证提供者认可评审不符合项及开展能力验证情况进行梳理,分析了我国司法鉴定领域能力验证提供者认可及开展能力验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司法鉴定领域能力验证的认可工作提出了完善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鉴定咨询:司法鉴定机构的公共法律服务职能
    朱 瑞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6): 25-35.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6.003
    摘要271)      PDF(pc) (1276KB)(610)    收藏
    长期以来,鉴定咨询未得到充分重视。作为一种公共产品,鉴定咨询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特质,并且能够带来广泛的社会效益。评估司法鉴定咨询社会效果的标准主要包括专业性、服务质量和成本效益。其社会功能在于预防和化解纠纷,进而助力控制社会总支出,这是其作为公共法律服务构成部分的核心职能。为更好发挥鉴定咨询的作用,战略上需要促进司法鉴定与其他公共法律服务的协同、司法鉴定与诉讼服务的整合,并保障区域间司法鉴定的协作。从建设角度来看,既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也需要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同时,积极探索并实践公私合作伙伴(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模式,以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运作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民事诉讼中自行委托鉴定意见的属性与规则构建
    黄瑞康, 高天航
    中国司法鉴定    2025, 0 (3): 11-18.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5.03.002
    摘要243)      PDF(pc) (1248KB)(224)    收藏
    在我国民事诉讼中,自行委托鉴定意见作为证据被广泛应用。然而,理论界对自行委托鉴定意见的证据种类归属莫衷一是,实践中也存在着严格证明与合法性模糊、强证明力与弱审查规则的矛盾冲突。从规范视角再度审视,可以发现自行委托鉴定意见并不完全满足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法定鉴定意见的规范要件,亦不属于非法证据排除的情形。结合自行委托鉴定意见发挥证明效力的本质性因素,主张其应系瑕疵鉴定意见,并应构建相应的瑕疵鉴定意见审查判断规则体系。在庭前会议阶段,委托方当事人应履行证据开示义务,将自行委托鉴定意见及鉴定材料主动进行开示;在证据能力层面,非委托方当事人有权针对影响自行委托鉴定意见证据能力的实质因素提出证据抗辩,法官在产生合理怀疑时应当否定其证据能力;在证明力层面,基于自行委托鉴定意见在中立程序价值方面的瑕疵无法补正,因此其应被列为需要补强的证据类型,虽无法单独认定案件事实,但可借助其他补强证据来增强其证明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中国式现代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中的司法鉴定融合发展路径
    杨凯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6): 1-15.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6.001
    摘要241)      PDF(pc) (1366KB)(631)    收藏
    司法鉴定是民事司法程序中的科学基石,也是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关键一环,对确保司法公正与提升司法效率承载着前瞻性的促进作用,并深度介入复杂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中,着力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其核心价值在于程序正当性与结果适当性,这二者与司法裁判过程中的价值判断紧密相连,体现了科技与法律的有机结合,以及对公平正义原则的深入实践。司法鉴定的特性包括包容性、开放性、安定性和保障性,其与公证、调解、仲裁、法律援助、律师制度等其他法律服务机制相融合,共同推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社会治理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法律支持与科学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双层信用视角下司法鉴定机构失信问题研究
    张正昌, 李佩霖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6): 93-99.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6.012
    摘要220)      PDF(pc) (1281KB)(532)    收藏
    部分司法鉴定机构存在商务失信行为以及司法服务失信行为,对司法鉴定市场运行以及司法公信力造成损害。使用信用工具是化解司法鉴定机构失信问题的有益途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稿)》从商务诚信、司法公信双层信用视角规范失信问题,为司法鉴定机构失信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行方案与规范基础。将来可以社会信用建设基本法律为核心,建设商务诚信、司法公信双层规范体系,以增强司法鉴定机构失信规制的规范供给,构建统一司法鉴定管理机构,实现优化市场调节与强化法律实施的两大功能,在道德与法律两个层面形成合力规制司法鉴定机构失信行为,助力解决司法鉴定机构失信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中国古代法医学的价值及其当代传承——以宋代判例集与《洗冤集录》为中心的考察
    何勤华, 金逸菲
    中国司法鉴定    2025, 0 (2): 1-14.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5.02.001
    摘要215)      PDF(pc) (1651KB)(422)    收藏
    中国古代的法医检验萌芽于先秦时期,随着汉唐法制的成熟逐步发展,至宋代正式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法医学。宋代法医学的发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散见于宋代各判例集与笔记类作品记载的刑事案件中,其二是宋慈撰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取得的突出成就。中国古代的法医学曾引领于世界,在机械性损伤、尸体检验、毒理学、法医昆虫学、实验法医学上的成就都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性。当今对于中国古代法医学优秀成果的传承,不仅体现在继受这些科学成分上,还体现为在吸收先静后动的勘验法则、依托群众力量解决问题的思路、重客观证据的审判原则以及尊重生命的人本思想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通过研究和创新实现科学与正义——第26届国际法医学大会综述
    王亚辉, 刘宁国, 王飞翔, 张 吉, 董贺文, 张 慧, 于笑天, 夏文涛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6): 44-49.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6.005
    摘要201)      PDF(pc) (1274KB)(421)    收藏
    第26届国际法医学大会于2024年5月21日至23日在希腊雅典召开。作为法医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盛会,本届大会吸引了来自54个国家逾600位法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法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发展,其中182名学者作了大会学术报告,290名专家进行了电子壁报交流。大会交流内容涵盖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人类学、法医毒物学、法医生物学等多个专业,同时融入了人工智能在法医人类学、法医病理学、法医毒理学、犯罪侦查技术等学术前沿以及科研论文撰写的应用,尤其是人工智能不仅在影像、病理识别中表现出色,还在蛋白质组学分析中大放异彩。总体而言,本届大会突出跨学科创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阐释了实现科学与正义的本质在于不断深入开展创新性科研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中仲裁与司法鉴定的融合发展
    王 玲, 薛 娇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6): 16-24.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6.002
    摘要193)      PDF(pc) (1216KB)(589)    收藏
    作为公共法律服务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仲裁和司法鉴定具有目的一致性、证据相通性、程序正当性和立场中立性等共通性。为解决二者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壁垒和难题,需要重视二者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以法治原则的共生和价值互补理论为指引,加强法治框架下的分工合作,同时秉持融合发展现代化理论,探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坚持司法支持与监督。通过二者的融合发展,探索新时代有效破解二者在服务逻辑冲突、互补机制欠缺和程序衔接不畅等方面存在实践壁垒的全新改革实践路径。为此,应加强仲裁与司法鉴定的衔接和配合,加强机构合作与信息共享,在合作过程中优化服务流程与标准,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推动仲裁与司法鉴定融合的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新时代司法鉴定本科人才培养的初步思考
    李备栩, 赵存煜, 高 越
    中国司法鉴定    2025, 0 (2): 78-84.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5.02.010
    摘要191)      PDF(pc) (1299KB)(450)    收藏
    随着我国迈入社会主义法治新时代,司法鉴定专业领域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跨越到现如今司法鉴定专业发展“好不好”的问题,社会对司法鉴定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为响应法治社会的需求和司法鉴定行业的健康发展,为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为新时代司法鉴定行业输送人才至关重要。司法鉴定人才培养关键在于本科教育,基于当前司法鉴定本科教育目标,分析总结已有的司法鉴定人才培养相关领域的文献,审辨司法鉴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进行新时代司法鉴定本科人才培养的初步思考,可以强化科研育人功能,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打好“专业+执业”教育“组合拳”,注重司法鉴定的法律属性,细分司法鉴定教学板块,强化高校师资培养,优化本科教育教材,推进司法鉴定学科建设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刑事鉴定意见证据评价体制研究
    余秀军, 余雄飞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6): 86-92.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6.011
    摘要189)      PDF(pc) (1284KB)(401)    收藏
    鉴定意见在诉讼中的运用是司法活动取得的重要成果,然而因鉴定意见具有自然科学属性,使得原本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难以进行判定的诉讼各方在对鉴定意见进行评价过程中出现困难。如在法律法规方面,我国目前对于鉴定意见证据评价的有关规定较为散乱,并不系统,以致程序不规范。在实践中,重复鉴定问题依然突出,对于相互矛盾的鉴定意见,诉讼各方在审查上的无力、虚化,对鉴定意见证据效力的错误认知等均是刑事鉴定意见证据评价制度困境的成因。面对困境应完善重要鉴定人强制出庭作证制度、专家辅助人制度及相关配套性措施,以快速、有效、有序地解决各方疑问,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达到充分质证,实现实质化质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职务犯罪案件鉴定意见的实质化审查进路
    王小光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6): 77-85.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6.010
    摘要186)      PDF(pc) (1433KB)(548)    收藏
    监察立法明确了鉴定意见的法定证据资格。鉴定意见主要适用于监察案件中受贿、贪污案件,以司法会计、价格认定为主要类型。被告人及辩护律师的质疑聚焦于鉴定方法、鉴定主体和鉴定程序,但法官对鉴定意见的审查较为形式化,几乎全部采纳监察委员会移送的鉴定意见。鉴定人出庭率低,以及价格认定报告等准鉴定意见的法律地位模糊等问题仍然存在,影响鉴定意见的法庭审查和质证效果。要提升法官审查鉴定意见的水平,可以引入专业技术人员辅助法官审查,建立实质化的审查规则体系,强化对被告人的诉讼权利的保护,改革司法鉴定分类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医疗损害鉴定中伤残等级评定问题探讨
    李孟孟, 张纯兵
    中国司法鉴定    2025, 0 (1): 76-83.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5.01.009
    摘要168)      PDF(pc) (1113KB)(404)    收藏
    当前医疗损害鉴定存在“二元化”现象,主要体现为医疗损害鉴定的主体包括医学会和司法鉴定机构。在鉴定实践中,委托人常需要司法鉴定机构对存活患者的人身损害后果进行量化评价,实践中常用的量化方法是进行残疾等级评定。然而在医疗损害鉴定实务中残疾等级评定适用标准不统一,残疾等级可能不一致,容易引发不解和争议,不利于医疗损害案件的妥善处理。从医学会及司法鉴定机构在医疗损害鉴定案件中对损害后果定量评定存在的问题出发,就损害后果残疾评定主体及标准适用问题进行探讨,并期望为医疗损害赔偿提供统一标准的参考意见,促进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高效化解医患纠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司法鉴定公益服务的实践省思与制度建构
    吴宏耀, 袁志尧
    中国司法鉴定    2025, 0 (1): 1-9.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5.01.001
    摘要155)      PDF(pc) (1125KB)(602)    收藏
    法律援助案件中的司法鉴定服务,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中的一种司法鉴定公益服务。在我国,顶层设计的整体推进与地方探索的守正创新,共同勾勒出司法鉴定公益服务的基本制度轮廓,但该项服务也存在立法层级较低、各地规范内容差异较大、运行程序较为粗疏等问题。司法鉴定公益服务不仅具有查明案件事实、实现实体正义的工具价值,更具有推进两造力量平衡、促进人权司法保障、提高诉讼效率的固有价值。未来,应当加强司法鉴定公益服务的体系化建构,将国家责任、正当程序、诉讼效率作为其基本原则,采取将司法鉴定公益服务整体纳入《法律援助法》的立法模式,并从服务主体、服务范围、运行程序、经费保障、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完善具体设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贝叶斯统计证据应用的实践探讨——基于英国判例研究
    张宇宽, 贾佳秀
    中国司法鉴定    2025, 0 (1): 66-75.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5.01.008
    摘要153)      PDF(pc) (1387KB)(438)    收藏
    贝叶斯统计推理基于先验知识和证据信息,对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逻辑推理和概率估计。其不仅正在发展成为国际法庭科学证据评价的标准逻辑框架,且其似然率模型有助于法官心证形成过程的明示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对防止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虽然我国学界对该种统计证据或推理方式的介绍和研究逐渐增多,但司法审判实践中似乎对该种证据采取回避态度,亦缺少相关研究成果。与之相对,英国虽对贝叶斯统计证据持谨慎态度,但在实践中不断试错,摸索出一套较为有效的裁判规则。我国应当在现有基础上,努力促成多个职业群体从不同角度对该问题进行研究,争取就贝叶斯统计证据的应用早日达成共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专家意见证明力评价的推论型式
    凌依依, 樊传明
    中国司法鉴定    2025, 0 (3): 1-10.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5.03.001
    摘要146)      PDF(pc) (1747KB)(250)    收藏
    证据证明力的内涵不清是造成专家意见证明力评价混乱的根源,一项证据的证明力包括证据的可信性与证明力量两个方面。专家意见证明力评价的混合推论型式结合了可信性推论与证据力量推论,可信性的论证型式契合专家意见生成过程的三段论演绎结构,证据力量的故事型式则基于证明力量的实质,即在竞争性的事件版本中比较该证据出现的可能性。混合推论型式是对专家意见证明力评价的一般化,具有可废止性,与推论型式配套的批判性问题能够使符合推论型式的论证失效。为了避免承担由证明力评价造成的不利诉讼后果,双方当事人应当动态地使用批判性问题,完成策略性的证明负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P300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精神障碍者伤残程度中的评估作用
    张盛宇, 王书剑, 李豪喆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6): 58-62.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6.007
    摘要136)      PDF(pc) (1260KB)(413)    收藏
    目的 探索P300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SAH)所致精神障碍者伤残程度中的评估作用。方法 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器质性精神障碍标准(损伤仅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16名,匹配健康对照组17名。采用视觉Oddball范式对上述受试者进行P300检测;同时使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量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进行评估。结果 蛛血组Fz、Cz、CPz和Pz点的P300波幅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蛛血组Cz、CPz和Pz点的P300潜伏期较健康对照组延长(P<0.05)。蛛血组Fz、Cz、CPz和Pz点的P300波幅与ADL量表及SDSS评分呈负相关(P<0.05),蛛血组Cz、CPz和Pz点的P300潜伏期与ADL量表评分呈正相关(P<0.05),蛛血组Pz点的P300潜伏期与SDSS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P300波幅降低可反映TSAH所致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P300可作为TSAH所致精神障碍伤残评定的重要参考指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司法鉴定队伍建设理论研究
    王连昭
    中国司法鉴定    2025, 0 (2): 69-77.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5.02.009
    摘要132)      PDF(pc) (1401KB)(350)    收藏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理论,是新时代法律服务队伍建设的根本遵循,为我国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司法鉴定队伍指明了方向。司法鉴定队伍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力量,是深化司法鉴定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要立足国情、兼收并蓄,全面布局、统筹协调,共同推进、一体建设。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党建工作建设为关键抓手,以建立新时代司法鉴定公共服务体系,创新新时代司法鉴定服务工作机制,完善新时代司法鉴定人才培养机制为发展策略,推进司法鉴定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笔迹鉴定意见表述体系的适应性调整研究
    栾时春
    中国司法鉴定    2025, 0 (1): 84-92.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5.01.010
    摘要127)      PDF(pc) (1426KB)(329)    收藏
    我国对非确定性笔迹鉴定意见仍存在否定意见科学品格、归因主体专业能力、定位意见参考功能等方面认识偏见并引发多层面冲突,主要表现为:鉴定标准与司法规则的冲突、司法部门内部的认识冲突。我国对非确定性笔迹鉴定意见偏见产生原因,既有对鉴定主体的认识误区,也有对非确定性意见本身的抗拒。域外已经初步构建了以非确定性为逻辑基础的笔迹鉴定意见表述体系,当前我国所面临的认识分歧,域外也曾经历过,通过对域外笔迹鉴定意见表述体系构建历程的分析,可以为我国构建更具科学性的笔迹鉴定意见表述体系提供借鉴。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提出应运用技术加法律的思维,从明确证据地位、对鉴定意见书作要素调整、完善技术标准等方面推动我国笔迹鉴定意见表述体系作适应性调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