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主办: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
ISSN 1671-2072  CN 31-1863/N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眼损伤后伪装、夸大视力下降39例法医临床鉴定分析
    周智露, 陈捷敏, 刘瑞珏, 俞晓英, 王 萌, 王 杰, 郝虹霞,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5): 52-56.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5.007
    摘要952)      PDF(pc) (779KB)(840)    收藏
    目的 探讨眼损伤法医临床鉴定过程中伪装、夸大视力下降案件的特点,以及鉴定实践中的注意事项。方法 收集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在2019—2022年期间受理并最终认定存在伪装、夸大视力下降情形的眼损伤鉴定案例,统计分析案件的性质及其一般情况、致伤物及损伤类型、视力表视力及眼部检查情况。结果 39例中11例系伪装双眼视力障碍,损伤类型多为眼附属器损伤,损伤方式多为拳击伤,伪装或者夸大视力下降范围在0.05~0.4之间。结论 在眼损伤鉴定实践中,不能仅依靠病历记录的诊断以及被鉴定人的主诉视力进行鉴定,视力下降的认定需明确结构损伤的程度,切不可因为存在眼部器质性的损害即认为视力下降与外伤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2022年度全国司法鉴定能力验证分析报告
    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6): 101-107.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6.016
    摘要474)      PDF(pc) (692KB)(1163)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法庭科学/司法鉴定意见的可靠性问题研究
    王 旭, 张洺睿,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3): 1-8.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3.001
    摘要398)      PDF(pc) (1235KB)(1234)    收藏
    为满足各种调查以及证据应用的目的,法庭科学/司法鉴定意见应当具有可靠性。开篇以法庭科学/司法鉴定可靠性之问展开,系统梳理了法庭科学/司法鉴定的相关概念。以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刑事司法中的法庭科学报告为参照,介绍了该报告的中心思想,指出鉴定意见的可靠性包括重复性、再现性和准确性,并提炼了该报告中关于法庭科学鉴定方法可靠性的科学标准,即鉴定方法需具有基本有效性和适用有效性。前者的科学标准又包括了两个要素:具有可再现性且一致的鉴定程序;经实证研究确定的该鉴定方法的误报率和灵敏度等。基于以上评介与分析,提出当前我国鉴定意见可靠性建设需包括五个方面:确保应用的科学理论/方法得到法庭科学共同体的普遍接受性;应保证鉴定方法本身的科学有效性;应对司法鉴定人主体的适格性提出要求;防范动机偏见与认知偏差对可靠性的影响;加强司法鉴定内部审核建设、全面加强法庭科学/司法鉴定的质量控制,以确保鉴定意见的可靠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2023年度全国司法鉴定能力验证分析报告
    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3): 102-110.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3.014
    摘要376)      PDF(pc) (545KB)(938)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向毒而战 ——2023年国际法医毒物学家协会(TIAFT)第60届年会会议综述
    王 鑫, 陈 航, 向 平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1): 36-41.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05
    摘要301)      PDF(pc) (1403KB)(757)    收藏
    第60届国际法医毒物学家协会(TIAFT)年会于 2023年8月27日至31日在意大利罗马召开。作为国际法医毒物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各国研究者就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热点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交流与研讨。会议内容显示,新精神活性物质及滥用物质新形势、乙醇和毒(药)物与驾驶安全、反兴奋剂研究等内容是国际前沿或广受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会议综述,以期为我国法医毒物学研究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2022年度全国司法鉴定工作统计分析报告
    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1): 107-110.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1.015
    摘要297)      PDF(pc) (1762KB)(1276)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醉驾型危险驾驶鉴定意见审查原则及要点
    罗 静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4): 75-80.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4.010
    摘要274)      PDF(pc) (1277KB)(585)    收藏
    近年来,随着危险驾驶案件数量的攀升,无罪判决也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部分无罪判决系由鉴定意见问题引发。实践中,鉴定意见主体不适格、送检不规范、检材来源不合法、出具报告超时、鉴定标准适用错误等,常常成为无罪判决中鉴定意见不被采纳的理由,严重影响该类案件的办理质效。因此,掌握鉴定意见审查原则,从检材来源、采血管和消毒试剂选择、鉴定人和鉴定机构主体资格、鉴定标准及方法等方面做好鉴定意见的“穿透式”审查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人工智能浪潮下司法鉴定的机遇与挑战
    张颖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5): 11-17.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5.002
    摘要271)      PDF(pc) (1177KB)(616)    收藏
    在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中,人工智能正赋能各个产业,司法鉴定行业也不例外,正经历着一场深刻而迅速的变革。如何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技术特点,将其更好、更规范、更高效地应用于司法鉴定领域,也是行业人士的热议话题。首先,回顾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史,讨论其对传统司法鉴定领域带来的冲击,以及司法机关为了面对和适应这种冲击而作出的政策制度上的改变与创新。其次,从司法鉴定的“四大类”切入,在鉴定技术、辅助程序等方面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给其带来的机遇和助力。最后,从人工智能应用挑战、实战难度等方面入手,深度剖析了司法鉴定可能面对的问题和风险,并对人工智能和司法鉴定的结合提出了总结与展望,充分肯定了其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笔迹鉴定标准比较研究
    张宇宽, 施少培, 王雅晨, 孙年峰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1): 99-106.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1.014
    摘要261)      PDF(pc) (1225KB)(897)    收藏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庭科学的迅猛发展,国家更新了一批鉴定标准和技术规范,但由于我国司法体制的独特性,相关标准在适用时依然会造成困惑。立足标准的适用性并运用比较法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欧洲和美国笔迹鉴定相关标准分别进行介绍,并进一步与我国笔迹鉴定标准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不同标准制定组织所制定的鉴定标准在基本架构、标准内容、结论表述方式等方面均有不同。针对上述比较发现的不同,以小窥大,分析差异的产生原因,同时注意到国内笔迹鉴定标准在内容和体系上亦有不同,对此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笔迹鉴定现状提出建议,以期为笔迹鉴定实践及未来标准修订带来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鉴定意见可靠性问题研究
    张保生, 董 帅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3): 9-20.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3.002
    摘要259)      PDF(pc) (1691KB)(1076)    收藏
    鉴定意见可靠性是证据可信性的一个重要维度,与相关性之证据准入门槛相比,可靠性是鉴定意见证据品质高低的主要指征,不可靠的鉴定意见会成为事实认定错误之源。增强鉴定意见的可靠性有三个主要途径:一是加强鉴定过程质量管理,包括重视预评估(合同评审)程序的作用,建立检材来源全程可追溯机制,维护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的“中立性”;二是完善鉴定意见法庭举证、质证程序,包括辨认鉴真证人凭借亲身知识、司法鉴定人运用专门知识对鉴定材料同一性或真实性的证明,律师和专家辅助人对鉴定意见可靠性的质证;三是法官对鉴定意见基础有效性和应用有效性的认证“把关”。在鉴定意见基础有效性审查中,关键是把握一项具体法庭科学技术的“错误率”和“法庭科学技术标准”。同时,还探索了鉴定全过程似然比量化控制的国际理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我国司法鉴定立法涉及的重大问题研究
    杜志淳, 沈臻懿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1): 12-17.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1.002
    摘要245)      PDF(pc) (1107KB)(1000)    收藏
    200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作为司法鉴定领域内唯一的专门法律性文件,其颁布与实施初步实现了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但随着目前法治的进步及司法鉴定领域出现的诸多问题亟需法律予以规制,司法鉴定立法再次成为关注焦点。司法鉴定立法不仅面临着《决定》制定中遗留的老问题,亦交织着《决定》施行后衍生的新问题。需要在已有制度运行基础上,对司法鉴定立法涉及的重大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来予以探讨,以期能够逐渐形成具有系统性、前瞻性和相对成熟性的立法共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司法鉴定执业风险金制度探讨
    周 学, 梁 倩, 俞珊珊, 许卫平, 王德明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5): 95-99.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5.013
    摘要240)      PDF(pc) (737KB)(840)    收藏
    司法鉴定行业执业风险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司法鉴定活动的有效开展。从管理部门到司法鉴定机构均采取了诸多防范和降低执业风险的保障措施,其中设置执业风险金是一个重要方面。司法部对建立执业保险金制度作出了原则性规定,但在执行过程中尚缺少具体的实施制度或规范。基于司法鉴定行业的性质和特点,通过借鉴其他行业的经验,从厘清司法鉴定执业风险金的概念入手,对司法鉴定执业风险产生的原因、特点和影响,以及建立司法鉴定执业风险金制度的背景、意义及难点和问题进行阐述,并就完善法规制度建设、形成完善的司法鉴定管理体系,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司法鉴定执业风险金制度提出了思路和设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以鉴代审”的实践反思及其解决路径
    席 飞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4): 10-18.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4.002
    摘要236)      PDF(pc) (1339KB)(1152)    收藏
    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新修正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并未有效解决司法实践中的“以鉴代审”问题,其过多的规范司法鉴定机构以及诉讼当事人的行为,忽视了对法官行为的约束。法官作为诉讼的主导者,对鉴定事项的不审查、对鉴定过程的不参与以及对鉴定意见审查的形式化是造成“以鉴代审”的根本原因。审判权介入鉴定程序应当遵循相应的路径与方法,具体而言:鉴定启动时,要以要件事实的查明为中心,当事人需要承担“最低限度的证据”的证明责任,法官需要准确定位“专门性问题”,通过“当事人辩论+职权审查”确定鉴定事项;鉴定进行时,应当对鉴定材料的认定及参与鉴定人资质的审查进行控制;鉴定意见审查时,应当考虑鉴定意见与鉴定事项、鉴定材料与鉴定依据、鉴定依据与鉴定理由之间能否相互符合、相互对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自行委托鉴定意见之反思与重构
    乔芳娥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1): 82-90.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1.012
    摘要235)      PDF(pc) (1148KB)(846)    收藏
    自行委托鉴定现象在我国广泛存在,然而现行立法并未对其行为明确指明定性,“准用私文书证”质证规则的释义更是预留了探讨的空间。理论界对自行委托鉴定意见之性质存在事实主张说与法定证据说的对立观点,而后者更是存在鉴定意见、证人证言及书证的多元分歧。实务运行在自行委托鉴定问题处理上存在裁判观点简单化、回避性质定位、曲解规定文义、滥用举证责任等裁判误区。在对理论分歧与裁判误区反思与检视的基础上,主张自行委托鉴定具有事实主张与证据证明的双重属性,且证据证明层面的意义更加显著。进而主张自行委托出具的意见原则上不宜视为法定鉴定意见,但经当事人合意可例外转换。在缺乏当事人合意时,可准用与其类似的鉴定意见进行质证认证。同时,为有效避免裁判误区,对举证责任分配、申请鉴定条件、书面意见采纳等关涉自行委托鉴定的有关问题进行全面完善,以期在体系解释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与适用2019年修改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十一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司法鉴定意见的概率表述体系——法庭统计学理论与实践展望
    徐嘉烨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6): 96-100.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6.015
    摘要234)      PDF(pc) (661KB)(845)    收藏
    司法鉴定意见的表述需要同时具备科学性、有效性和易于理解的特征,这也是司法鉴定标准化建设的客观需求。由于具备前述特征,因此以似然比为基本形式的概率表述体系逐渐成为量化证据价值的方法和鉴定意见的主要表述方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出发,辨析了法庭统计学中有关概率表述的关键概念,阐述了概率表述方式在法庭科学实践中的科学有效性和国际上的标准化成果,并详细介绍了司法鉴定意见的概率表述体系,最后总结了概率表述体系在实践中的主要应用难点和技术难点,并提出值得探索的研究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司法鉴定立法的多维视角及其性质界定
    郭 华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5): 1-9.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5.001
    摘要231)      PDF(pc) (1562KB)(795)    收藏
    司法鉴定不仅涉及诉讼活动,还涉猎行政执法、监察、仲裁、调解等众多其他领域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需要司法鉴定提供鉴定证据,还需要与鉴定法构建法法衔接机制。司法鉴定立法应放置于国家发展战略和相关法律关系的视角,体现公共法律服务的职能,从多维视角来满足各种通过解决纠纷和争端活动发现真实的诉求,以综合法性质面向,突出其蕴涵的组织法、管理法和协调法的属性,保障司法鉴定立法安排在程序正当的基础上能够提供科学的鉴定证据,发挥其发现真实的科学证据作用和维护当事人正当权利的专家辅助功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司法鉴定专门人才的创新培养:专业教育与执业教育的衔接模式
    张鹏辉, 王 炜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4): 97-104.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4.013
    摘要220)      PDF(pc) (1199KB)(887)    收藏
     依托《关于严格准入 严格监管 提高司法鉴定质量和公信力的意见》的落地实施,立足全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一体化视野,为切实提高司法鉴定质量和司法鉴定公信力,大力加强司法鉴定专门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建设性意见。面对司法鉴定机构专业性不强、人才缺口显著和继续教育教学理论与执业能力、执业资格不匹配等问题,在出台《关于建立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的背景下,探索、改革司法鉴定专门人才培养模式面临诸多挑战,通过梳理现阶段司法鉴定专门人才培养现状,创新适应于司法鉴定专门人才发展需求的“专业教育+执业教育”相衔接的继续教育培养模式,为从事司法鉴定领域的从业者、学生、教师和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发展路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司法鉴定法律的二元结构分析
    王敏远, 李 嘉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1): 1-11.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1.001
    摘要216)      PDF(pc) (1200KB)(933)    收藏
    司法鉴定作为司法中的专家鉴别活动与意见证据具有多面性。为保障其客观、公正、科学、可信,需要不同的法律从不同的方面予以规范。在这些法律中存在不同类型的二元结构,包括司法鉴定法律关系中“生产者”和“使用者”的主体二元性、司法鉴定法律的行政管理与司法程序的二元性、司法鉴定在诉讼程序中的二元性等。不同法律因功能的差异及对司法鉴定的不同规制易产生龃龉,因此需要协调解决此类问题。通过对司法鉴定法律的二元结构分析,立足剖析问题及缘由,确立解决二元结构协调问题的原则,为消解二元结构法律问题提出可供参考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不确定性鉴定意见的生成及其证据效力研究
    胡裕岭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4): 73-79.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4.010
    摘要210)      PDF(pc) (956KB)(989)    收藏
    法官应当如何审查科学证据的问题,正在挑战人类经过不懈追求才拥有的裁判智慧,甚至还要面对诸如ChatGPT等新技术的挑战,其根本原因在于科学和司法是泾渭分明的。司法鉴定国家标准、技术规范与司法解释性质文件中对不确定性鉴定意见的表述和理解不一致,凸显了科学和司法的冲突与矛盾。不确定性鉴定意见的产生有其科学性和经验性的缘由,要求在同一认定中作出确定性表述的做法,以及提倡用确定性数据描述不确定性鉴定意见的建议并不科学。对不确定性鉴定意见证据效力的评价应当从证据的采纳与采信两个问题分别展开,应当明确法官是评价不确定性鉴定意见证明能力的唯一主体,对不确定性鉴定意见证明能力的评价应当围绕其相关性展开,并聚焦于不确定性鉴定意见的逻辑生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不确定性鉴定意见可靠性的重述及审查路径
    郭 华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3): 21-28.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3.003
    摘要208)      PDF(pc) (1081KB)(1007)    收藏
    鉴定意见的可靠性与其能否重复获得一致性的结果密切相关。不确定性鉴定意见作为鉴定结果的一种正常现象,如若其不确定的结果在再鉴定中重复一致,符合司法鉴定科学性的要求,则具有可靠性。倾向肯定和倾向否定的不确定性鉴定意见因结果的方向不同,其证实的可靠程度存在差异,在一定意义上会影响鉴定意见作为证据的可采性,但通过证伪的质证方式可增强或者减弱其可信性,获得有效性的结果。如若不确定性鉴定意见无法证伪且具有科学性,在认定案件事实上则能发挥证明的作用。审查判断不确定性鉴定意见首先排除不符合科学性的意见,然后对其可靠性进行审查判断,并经过程序控制检验其重复的一致性,确保司法鉴定的科学性。司法实践应当警惕一概排除不确定性鉴定意见的做法,理论上也需要摒弃不确定性鉴定意见不可靠的偏见,使其回归司法鉴定科学性的本质并发挥固有的功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