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主办: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
ISSN 1671-2072  CN 31-1863/N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论司法鉴定争议解决机制的完善
    马陈骏, 杜志淳
    中国司法鉴定    2022, 0 (3): 90-94.  
    摘要1768)      PDF(pc) (794KB)(952)    收藏
    现存的司法鉴定争议解决机制存在主体不专、针对性不强、缺乏协作等突出问题,以致当下相关部门处理鉴定争议多流于形式而难切中要害,从而引发“变相投诉”“报复性投诉”等现象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为保障公民合法救济权与司法鉴定服务平台的正常秩序,提高审判机构对鉴定意见的采信与适用效率。司法鉴定争议解决法律路径的完善必须从权责分明、合理分权、多方协作等方面着手,建立以司法鉴定行政管理与行业管理二元结构框架下,聚焦鉴定投诉或诉讼根本诉求的运行机制,并以此为圭臬开展司法鉴定争议解决相关活动,维护司法公正与社会稳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鉴定意见采信规则之解构——兼评植物新品种权诉讼指导案例92号、100号
    柴永旺
    中国司法鉴定    2022, 0 (3): 18-23.  
    摘要1643)      PDF(pc) (901KB)(842)    收藏
    事实认定过程中,对于专业性和科技性较强的鉴定意见采信的规制,尽管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对摆脱“科学决定论”束缚之立场达成共识,但并未在脱离鉴定意见后从现有的法源材料中系统地建构解释方法。科学证据语境下的司法证明,基于尊重科学和防止法官心证失据之立场,科学方法与法学方法之间不宜作不相容的选言推理。在法官无法绝对垄断事实认定权限的特定诉讼类型中,不宜轻易舍弃鉴定意见而代之以法的技术性方法。仅当证据失其适格或法官对鉴定意见的证明度在盖然性的幅度范围内选择较低的标准时,才宜从法学方法上获致解释与填补工具。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鉴定人书面作证制度研究
    朱晋峰
    中国司法鉴定    2022, 0 (3): 1-9.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2.03.001
    摘要1458)      PDF(pc) (1304KB)(1181)    收藏
    书面作证是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保障诉讼公正、效率的模式。鉴于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书面作证制度研究的薄弱,有必要对书面作证制度的概念、特征、理论和实践意义等内容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充分分析书面作证制度在现行司法体系下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书面作证制度的合理构建,除了要明确鉴定人出庭范围和程序等基本事项以外,还应当要对鉴定人拒绝书面作证的法律责任进行界定,并对保障鉴定人书面作证制度能切实执行的配套体系进行全面分析、厘定,最终建立完善的鉴定人书面作证体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司法鉴定援助的制度重构
    薛 楠
    中国司法鉴定    2022, 0 (3): 10-17.  
    摘要1440)      PDF(pc) (1250KB)(890)    收藏
    司法鉴定援助工作已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地方性实践,理论界也就司法鉴定援助进行了不少的研究。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统一规范,各地司法鉴定援助工作在与法律援助制度的若即若离之下呈现出多样化的模式,存在定位不明、标准不一等诸多问题。为了解决地方各行其是之现状,司法部决定制定统一规范,通过司法鉴定与法律援助工作衔接的规范化管理,进行全局性指导。但由于司法行政机关的局限性,其旨在以人民为中心为立足点,解决当下经济困难群众申请鉴定难的问题,而缺乏司法鉴定援助所涉因素的通盘考虑。从长远来看,司法鉴定援助制度的形成应将着眼于司法鉴定本身在诉讼程序中的定位,厘清各方关系,明确制度职能,并借助于前期地方和国家的制度成果,进一步对司法鉴定援助制度进行重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眼损伤后伪装、夸大视力下降39例法医临床鉴定分析
    周智露, 陈捷敏, 刘瑞珏, 俞晓英, 王 萌, 王 杰, 郝虹霞,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5): 52-56.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5.007
    摘要952)      PDF(pc) (779KB)(840)    收藏
    目的 探讨眼损伤法医临床鉴定过程中伪装、夸大视力下降案件的特点,以及鉴定实践中的注意事项。方法 收集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在2019—2022年期间受理并最终认定存在伪装、夸大视力下降情形的眼损伤鉴定案例,统计分析案件的性质及其一般情况、致伤物及损伤类型、视力表视力及眼部检查情况。结果 39例中11例系伪装双眼视力障碍,损伤类型多为眼附属器损伤,损伤方式多为拳击伤,伪装或者夸大视力下降范围在0.05~0.4之间。结论 在眼损伤鉴定实践中,不能仅依靠病历记录的诊断以及被鉴定人的主诉视力进行鉴定,视力下降的认定需明确结构损伤的程度,切不可因为存在眼部器质性的损害即认为视力下降与外伤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论司法鉴定“技术方法”的理解与适用——从一起笔迹鉴定案例切入
    江胜超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2): 105-110.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2.015
    摘要800)      PDF(pc) (1001KB)(929)    收藏
    根据司法部《司法鉴定程序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活动的适用依据包括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多数专家认可的技术方法。“多数专家认可”不是通俗意义上的半数以上专家认同,而是一项严肃的法律程序。技术方法不等同于一般的技术性知识,而是一种结构化的作业规范。技术知识经过一定的标准化程序,具备特定的形式要件,才能转化为技术方法,从而获得规制效力。技术方法要符合四个形式要件:编制主体具备相应的资格和能力;经过严格的技术论证;在一定范围内公示;文件化。在个案中使用非标准方法,要遵循四项规则:个案可用规则;标准和规范优先适用规则;验证和确认规则;授权使用规则。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2021年度全国司法鉴定工作统计分析报告
    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1): 107-110.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1.016
    摘要761)      PDF(pc) (1407KB)(1226)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司法鉴定等级制度的审视与重构
    朱晋峰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2): 1-11.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2.001
    摘要659)      PDF(pc) (1516KB)(1194)    收藏
    司法鉴定机构诚信等级是司法鉴定等级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司法鉴定等级制度的建立健全对提升鉴定意见使用者效率、司法鉴定管理效能,以及司法鉴定技术研发和保障诉讼各方权利、促进司法鉴定行业整体水平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纵观司法鉴定诚信等级评估的立法和实践现状,在等级评估的定位、法律依据、等级管理范围、评估内容和结果运用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势必对司法鉴定等级制度功能的充分发挥产生一定阻碍。要真正完善司法鉴定等级制度,必须要对等级制度功能,以及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原则、评价要素、结果运用和配套体系等重点内容有清晰的认识,以实现司法鉴定对诉讼实体和程序的保障功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苯乙胺类新精神活性物质及其代谢研究进展
    翟文娅, 向 平, 乔 正, 党永辉, 施 妍
    中国司法鉴定    2022, 0 (3): 24-35.  
    摘要580)      PDF(pc) (1199KB)(896)    收藏
    苯乙胺类新精神活性物质是世界第三大合成类毒品,具有兴奋与致幻的双重作用。该类物质结构变幻莫测,通过结构修饰衍生出了2C、苯丙胺类、DOX、NBOMe、FLY等系列化合物,其危害性远远高于传统类型毒品,严重威胁个体健康和公共安全。随着苯乙胺类新精神活性物质结构的不断变化,对于该类物质的代谢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各种体内外代谢模型和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的应用使苯乙胺类新精神活性物质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逐渐清晰,极大地丰富了该类物质的代谢数据,涉及的生物转化反应主要包括氧化脱氨、O-脱甲基化、N-乙酰化、羟基化等。通过对苯乙胺类新精神活性物质的结构、分类及其相关的代谢模型、代谢物分析方法、代谢产物鉴定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类物质的滥用监测提供基础数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浅论医疗损害鉴定之医疗注意义务评价
    田胜男, 茹丽娜, 王子宇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2): 100-104.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2.014
    摘要519)      PDF(pc) (768KB)(811)    收藏
    医疗注意义务要求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做到高度谨慎和注意,避免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危险或伤害。医疗损害鉴定中,诊疗规范是评价医务人员是否尽到注意义务的客观标准;个体化医疗考虑患者的不同因素,体现相同疾病的不同患者的不同注意义务,是主观标准,且要求更高。个体化医疗中未能考虑不同患者的个体化因素,是医务人员未尽注意义务的主要原因,但过度严苛要求医务人员的注意义务反而会使过度医疗问题更加严重。过度医疗超出患者病情的需要,增加患方负担,造成医疗资源浪费,损害社会医疗公平,恶化医患关系。用适度医疗的标准评价个体化医疗之注意义务,考虑地域、医院、医生、患者等因素,有利于医疗的发展和患者的利益,也应当成为医疗损害鉴定中对医疗过错的评价标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司法鉴定机构诚信等级制度研究——基于司法鉴定行业实践分析
    陈君武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2): 21-27.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2.003
    摘要509)      PDF(pc) (978KB)(1034)    收藏
    2021年12月28日,司法部印发了《司法鉴定机构诚信等级评估办法(试行)》。该文件是我国在司法鉴定机构诚信考评管理方面上所作出的重要举措,司法鉴定机构的诚信考评与管理有了新的重要标准与依据。在《司法鉴定机构诚信等级评估办法(试行)》出台一周年之际,反思全国司法鉴定机构诚信等级评估的现状,分析司法鉴定机构诚信等级评估的制约因素,针对性提出解决司法鉴定机构诚信等级评估困惑的出路,主要在于加大司法鉴定人才队伍培养、强化司法鉴定机构内部管理、综合性审查鉴定意见,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鉴定服务的需求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民事诉讼法》与司法行政管理衔接视角下司法鉴定人诚信制度体系的完善
    杨小利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2): 12-20.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2.002
    摘要493)      PDF(pc) (1443KB)(1061)    收藏
    作为诉讼参与人,司法鉴定人在诉讼中专门性事实问题的认定上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司法鉴定人诚信执业无论对案件的公正审理还是对司法鉴定机构的良性发展都至关重要。近年来,通过对《民事诉讼法》进行修订和相关司法解释的出台,《民事诉讼法》层面对司法鉴定人遵守诚信原则的要求走向具体化;司法行政管理部门颁布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对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参与诉讼的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民事诉讼法》和司法行政管理制度衔接下司法鉴定人诚信制度体系的完善,仍需《民事诉讼法》层面的体系化安排,以及司法行政管理制度明确、具体的规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澳大利亚司法鉴定标准化特点与启示
    廖根为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2): 88-93.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2.012
    摘要493)      PDF(pc) (980KB)(810)    收藏
    在标准化管理模式上,澳大利亚采取政府授权唯一的非政府机构统一管理模式;在标准化运作上,重视多机构的紧密合作、勇于创新,发布了统筹各学科专业的核心标准;在标准制定程序方面,充分贯彻基于“协商一致”的思想;在标准执行方面,经过州和联邦政府采用而使自愿标准具有强制性。澳大利亚司法鉴定标准化较为成功的运作体系,对我国司法鉴定标准化完善有一定启示:首先,应加强标准化建设以便实现司法鉴定质量目标;其次,应坚持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司法鉴定标准化模式;再次,司法鉴定标准制定应与认证、认可和司法实践紧密结合;最后,司法鉴定标准化过程中要勇于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域外鉴定种类:情状鉴定的经验及启示——基于日本的实践考察
    孙 浩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2): 94-99.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2.013
    摘要493)      PDF(pc) (891KB)(693)    收藏
    犯罪嫌疑人主观状态的认定一直是刑事司法中的难题。情状鉴定作为一种特殊的鉴定种类,主要关注犯罪嫌疑人的主观状态和环境调查,可以作为一种辅助认定犯罪嫌疑人主观状态的方法使用,在查明犯因、审查起诉、精准量刑、社区矫正等方面作用凸显,而我国对于该鉴定方法关注相对较少。结合日本的实践经验和我国国情,可以合理借鉴情状鉴定相关制度和方法,整合现有检验方法,科学认定主观状态;合理分配司法资源,精准辅助案件量刑;借助科技聚焦精准,量化检验减少误差,逐步实现科学认定犯罪嫌疑人的主观状态,推动我国刑事司法进程的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医疗损害鉴定中原因力评定的原理和方法
    朱广友
    中国司法鉴定    2022, 0 (6): 95-100.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2.06.013
    摘要485)      PDF(pc) (799KB)(911)    收藏
    医疗过错与损害后果之间因果关系的分析以及医疗过错在损害后果中原因力大小的评定,既是医疗损害鉴定的重点,也是医疗损害鉴定的难点。通过阐明医疗过错在损害后果中原因力大小评定的基本原理,介绍主要的评定方法:基于因果关系表现形式确立的评价方法;基于“全或无规则”确立的评价方法;基于“机会丧失理论”确立的评价方法。厘清医疗损害鉴定中原因力评定的基本原理,确立原因力评定的基本方法,有助于确保原因力评定方法的科学和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2022年度全国司法鉴定能力验证分析报告
    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6): 101-107.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6.016
    摘要474)      PDF(pc) (692KB)(1163)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评价机理:司法鉴定机构诚信档案制度价值及其建构
    潘 溪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2): 28-34.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2.004
    摘要469)      PDF(pc) (1037KB)(1064)    收藏
    诚信在司法鉴定领域有其内涵和外延,应在考察中西方文化语境下司法鉴定诚信观的基础上,确定诚信对鉴定活动的要求,明确诚信档案作为鉴定诚信的重要记录载体所包含的内容。司法鉴定机构诚信档案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在于,作为科学行为的鉴定活动评价有其特殊性,鉴定活动的司法认知属性的要求,控制司法鉴定机构的合规性风险的要求,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规范司法鉴定秩序的要求。通过构建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诚信档案制度,可以加强司法鉴定行业协会对诚信档案的管理方式,强化诚信档案工作对司法鉴定活动监督的有效性,完善诚信档案的评查流程和考察因素,并注重评查结果的运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呕吐物吸入致死的法医病理学鉴定
    陈 吉, 张开乔, 张志威, 周世一, 唐 伟, 李 荣, 陈 峰
    中国司法鉴定    2022, 0 (3): 44-50.  
    摘要450)      PDF(pc) (840KB)(856)    收藏
    目的 旨在深入研究呕吐物吸入与死亡的关系,探讨认定呕吐物吸入致死的法医学鉴定要点。方法 收集27例南京医科大学司法鉴定所于1999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受理的有呕吐物吸入表现的死亡案例,从一般情况、吸入原因、吸入物性质与吸入部位、死亡原因、法医学检验、基础疾病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案例呕吐物吸入致死发生率男性大于女性,年龄集中于≤5岁和21~65岁。病理性因素是导致呕吐物吸入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饮酒、生理性因素和外伤。吸入物性质和吸入深度的关系可提示是否为生前呕吐物吸入,吸入部位的深度或可帮助判断是否为呕吐物吸入致死。单因素作用下呕吐物吸入致死常见的死亡原因是吸入性窒息,多因素作用下呕吐物吸入参与致死需要关注呕吐物吸入的原因和与其他因素的联系。鉴别呕吐物吸入致死与其他原因致死伴呕吐物吸入表现的关键点在于窒息征象的严重程度、呕吐物进入呼吸道的程度和相关组织学反应。结论 认定呕吐物吸入致死时,需要考虑死者的生前情况、致呕吐物吸入的因素、吸入物性质与吸入程度、法医学检验表现等,排除其他原因致死伴呕吐物吸入表现的情况,并分析呕吐物吸入在死亡中所起的作用,以进行综合评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法庭科学/司法鉴定意见的可靠性问题研究
    王 旭, 张洺睿,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3): 1-8.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3.001
    摘要398)      PDF(pc) (1235KB)(1234)    收藏
    为满足各种调查以及证据应用的目的,法庭科学/司法鉴定意见应当具有可靠性。开篇以法庭科学/司法鉴定可靠性之问展开,系统梳理了法庭科学/司法鉴定的相关概念。以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刑事司法中的法庭科学报告为参照,介绍了该报告的中心思想,指出鉴定意见的可靠性包括重复性、再现性和准确性,并提炼了该报告中关于法庭科学鉴定方法可靠性的科学标准,即鉴定方法需具有基本有效性和适用有效性。前者的科学标准又包括了两个要素:具有可再现性且一致的鉴定程序;经实证研究确定的该鉴定方法的误报率和灵敏度等。基于以上评介与分析,提出当前我国鉴定意见可靠性建设需包括五个方面:确保应用的科学理论/方法得到法庭科学共同体的普遍接受性;应保证鉴定方法本身的科学有效性;应对司法鉴定人主体的适格性提出要求;防范动机偏见与认知偏差对可靠性的影响;加强司法鉴定内部审核建设、全面加强法庭科学/司法鉴定的质量控制,以确保鉴定意见的可靠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外伤史的确定是人体损伤程度鉴定的基础
    王倩倩, 方俊杰
    中国司法鉴定    2022, 0 (5): 108-110.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2.05.014
    摘要395)      PDF(pc) (417KB)(964)    收藏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是公安机关办理人身伤害案件程序中的重要环节,是法医临床鉴定服务于伤害案件侦办、诉讼、审判的直接体现。在司法实践中,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是不是“就伤论伤”一直困扰着部分司法鉴定人,也是办案部门、当事人与鉴定人之间经常会产生争论的焦点。“就伤论伤”这种观点的实质就是在不能确定有明确外伤史的情况下,孤立地对损伤结果进行伤情的评价。无论是从法理角度,还是从依法治国角度,这种“就伤论伤”的观点都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很有可能让鉴定意见主导了案件的定性,会为伤害案件的办理埋下隐患。司法鉴定人及伤害案件办案人员应树立起“外伤史的确定是人体损伤程度鉴定的基础”的鉴定理念,从源头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伤害案件办理中感受到公平和正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