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攻击行为及冲动性与情绪面孔知觉能力的关联性研究
翟金辉, 张钰舒, 严 蓓, 王玉洁, 徐佳军, 谌霞灿
2025(4):
63-69.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5.04.006
目的 评估大学生攻击行为与冲动性及其与大学生情绪面孔知觉能力的关系。 方法 招募在校大学生100名,采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dified Overt Aggression Scale,MOAS)、Buss-Perry攻击量表及Barratt冲动量表第十一版分别评估受试者攻击行为、攻击特质与冲动性。根据MOAS得分将受试者分为攻击组与对照组。使用E-Prime 2.0及中国人情感面孔图片系统设计情绪面孔识别范式。采用t检验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大学生识别负性情绪面孔的错误数(6.32个±3.21个)与识别正性情绪面孔(4.42个±3.08个,F=13.966,P<0.05)和中性情绪面孔(4.24个±2.90个,F=13.966,P<0.05)错误个数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攻击组BIS-11总分与负性情绪面孔反应时间呈负相关(r=-0.256,P<0.05)。攻击组(1 826.05 ms±768.95 ms)与对照组间(2 315.77 ms±1 623.50 ms)负性情绪面孔反应时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96,P<0.05)。结论 大学生负性情绪面孔知觉能力与攻击行为及冲动性负相关,提高负性情绪面孔知觉能力,将有助于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