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主办: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
ISSN 1671-2072  CN 31-1863/N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3年度全国司法鉴定能力验证分析报告
    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3): 102-110.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3.014
    摘要376)      PDF(pc) (545KB)(938)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虚拟治理成本法在公益诉讼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研究—基于132个案例的实证分析
    郭 超, 戈奕文, 吕俊岗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3): 1-8.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3.001
    摘要114)      PDF(pc) (965KB)(774)    收藏
    虚拟治理成本法是目前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中一种较为常用的环境价值评估法,对于公益诉讼案件中环境损害责任认定具有关键作用。通过对2017—2022年(以裁判时间计)应用虚拟治理成本法的132个公益诉讼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案例的时间分布、地域分布、起诉主体、案件类型、污染类型、委托鉴定情况、鉴定评估费用等进行分析,系统总结虚拟治理成本法在公益诉讼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应用实践中存在适用范围分析不正确、单位治理成本取值不规范和环境功能系数取值错误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出台具体工作指引、发挥专家咨询意见重要作用、加强技术性证据审查、强化鉴定机构规范化管理等对策建议,对于优化完善该方法在公益诉讼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中的应用以及推动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规范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虚拟现实技术在法医临床学领域的潜在价值
    徐路遥, 刘 聪, 刘子龙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3): 23-31.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3.004
    摘要86)      PDF(pc) (756KB)(762)    收藏
    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沉浸感、交互性、构想性及高度集成性等特点,有助于法医学损伤精准测量与数字化模拟、视听觉等人体功能的智能化评估,可为法庭审判及损害赔偿提供更科学、更客观的证据。构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法医临床学实验技能培训教学平台、鉴定案例教学平台和鉴定能力标准化考核平台,可为法医临床学开展教学、检案及科研的革新提供全新视角。高度重视虚拟现实技术在法医临床学领域的意义并持续深入研究,将推动法医学损伤司法鉴定工作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常见道路交通事故损伤在交通行为方式司法鉴定中的辨识与运用
    赵明辉, 姜镇飞, 李 威, 张培锋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3): 94-101.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3.013
    摘要132)      PDF(pc) (1435KB)(672)    收藏
    道路交通事故涉案者交通行为方式鉴定是道路交通事故痕迹物证综合鉴定的重要内容,其涉及多学科交叉知识。具有认定交通行为方式的典型特征损伤、痕迹物证和运动轨迹可作为交通行为方式判断的关键性依据,能够得出认定性的意见。在道路交通事故中,因车辆碰撞造成涉案者不同程度的损伤,通过损伤的形态及对损伤机制的分析,能够客观地判断涉案者的交通行为方式。其中,典型特征损伤更是起到了关键证据的作用。通过梳理、归纳十种常见典型特征损伤的形态、致伤方式及鉴定实践,探讨如何辨识和运用典型特征损伤的关键证据;结合符合性成立条件,综合判断涉案者交通行为方式,以期对司法鉴定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人工智能参与生成鉴定意见的程序法机理及方案
    张栋, 陈修勇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5): 1-10.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5.001
    摘要197)      PDF(pc) (1299KB)(618)    收藏
    以Sora和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刑事司法进一步融合,人工智能深度参与司法鉴定的探索已初见成效,同时也暴露出新的问题。传统以鉴定人和经验为中心的鉴定意见生成模式易受认知偏见影响,而以算法和数据为中心的人工智能参与生成鉴定意见的模式可有效克服人的认知偏见,由人工智能充当专责检验的鉴定人,鉴定人充当情景管理员,从而增强鉴定意见的可靠性,并提高司法鉴定效率。要防范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司法鉴定领域应用可能存在的诸如“算法黑箱”“算法偏见”等新问题,防止陷入数字时代的“新法定证据主义”。首先,确立“人主机辅”的人机关系,明确鉴定人负有对算法参与生成鉴定意见的审查和监管职责。其次,建立数据规范与溯源机制,防止算法模型学习内容的“源头污染”。最后,对于算法的公开与有效审查,一个可行的方案是构建独立的算法审查委员会及算法审查听证程序,以缓解算法公开审查要求与商业利益保护之间的冲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人工智能浪潮下司法鉴定的机遇与挑战
    张颖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5): 11-17.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5.002
    摘要271)      PDF(pc) (1177KB)(616)    收藏
    在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中,人工智能正赋能各个产业,司法鉴定行业也不例外,正经历着一场深刻而迅速的变革。如何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技术特点,将其更好、更规范、更高效地应用于司法鉴定领域,也是行业人士的热议话题。首先,回顾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史,讨论其对传统司法鉴定领域带来的冲击,以及司法机关为了面对和适应这种冲击而作出的政策制度上的改变与创新。其次,从司法鉴定的“四大类”切入,在鉴定技术、辅助程序等方面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给其带来的机遇和助力。最后,从人工智能应用挑战、实战难度等方面入手,深度剖析了司法鉴定可能面对的问题和风险,并对人工智能和司法鉴定的结合提出了总结与展望,充分肯定了其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醉驾型危险驾驶鉴定意见审查原则及要点
    罗 静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4): 75-80.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4.010
    摘要274)      PDF(pc) (1277KB)(585)    收藏
    近年来,随着危险驾驶案件数量的攀升,无罪判决也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部分无罪判决系由鉴定意见问题引发。实践中,鉴定意见主体不适格、送检不规范、检材来源不合法、出具报告超时、鉴定标准适用错误等,常常成为无罪判决中鉴定意见不被采纳的理由,严重影响该类案件的办理质效。因此,掌握鉴定意见审查原则,从检材来源、采血管和消毒试剂选择、鉴定人和鉴定机构主体资格、鉴定标准及方法等方面做好鉴定意见的“穿透式”审查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法工交融”背景下司法鉴定专门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政法院校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发展为视角
    沈臻懿, 杜志淳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3): 70-75.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3.010
    摘要119)      PDF(pc) (648KB)(567)    收藏
    司法鉴定等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离不开专门人才的培养和支撑。司法部《法医类 物证类 声像资料司法鉴定机构登记评审细则》将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列入司法鉴定准入的相关专业,为政法院校前述专业的转型发展和人才培养优化注入了新的活力。鉴于司法鉴定兼具法学和自然科学技术的交叉属性,其在成为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职业导航新增长点的同时,需要处理好前述专业发展过程中的“法”“工”交叉融合,探寻契合司法鉴定行业所需的“法工交融”专门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多模态信息融合在智能网联汽车交通事故鉴定中的应用探索
    冯 浩, 吴何坚, 陈 丰, 刘嘉鲯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5): 18-26.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5.003
    摘要138)      PDF(pc) (1392KB)(549)    收藏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事故调查受到各地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重视。首先,从交通事故鉴定的角度出发,针对智能网联汽车普遍存在的多源异构信息,从典型信息的执行标准、功能认证、车型范围、存储位置和获取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其次,结合道路交通事故的调查取证规则和鉴定意见的证据要求,对智能网联汽车事故的典型信息进行溯源分析和证据力分析。再次,根据智能网联汽车事故调查目的和鉴定需求,结合其多源异构特点,提出多模态信息校验和融合。最后,对智能网联汽车的事故调查方法和事故鉴定技术进行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股骨颈骨折影像人工智能快速诊断方法研究
    马文静, 刘 凡, 赵 亮, 刘 华, 裴京哲, 张 睿, 施 维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3): 49-54.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3.007
    摘要60)      PDF(pc) (1311KB)(546)    收藏
    目的 旨在构建人体股骨颈骨折影像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快速诊断方法,从而实现股骨颈骨折的自动化评估。方法 采集1 018例股骨颈骨折的病例作为研究样本,分为训练集(676例)、验证集(112例)和测试集(230例)。应用训练集和验证集样本通过自动化影像预处理、骨折诊断模型构建和模型评估三个步骤进行股骨颈骨折评估模型构建,应用测试集对模型进行测试。 结果 建立了1 018例股骨颈骨折样本数据库。建立的智能评估模型识别股骨颈骨折精准率达到78.7%。 结论 该模型将为股骨颈骨折自动化评估软件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司法鉴定问题研究——基于2017—2022年涉海裁判文书的分析
    王 晴, 张 晴, 郝永生, 杜 凯, 赵宗山, 姚甲强, 吕俊岗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3): 9-14.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3.002
    摘要78)      PDF(pc) (743KB)(542)    收藏
    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现对全国2017—2022年期间的55份关于海洋环境污染裁判文书进行分析,从司法实践的角度总结当前海洋环境污染司法鉴定类型及实施情况。这些海洋环境污染类案件主要涉及船舶污染、陆源污染物、海洋倾废、海洋开发等,占比分别为25.45%、30.91%、14.55%和29.09%。此类案件专业性强,涉及领域广,80%以上都涉及理化检验或损害鉴定评估类司法鉴定。通过对以上案件的司法鉴定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这些司法鉴定案例普遍存在检测指标明确、检测技术溯源性差、损害鉴定评估费用高、收费标准不统一等特点。为更好地支持海洋环境污染类案件的办理,司法鉴定工作应更多地关注新型污染物鉴定技术,创新污染物溯源方法,发挥专家意见作用,制定统一评估标准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司法鉴定机构数据安全的规范进路
    拜荣静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4): 1-9.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4.001
    摘要197)      PDF(pc) (1262KB)(538)    收藏
    司法鉴定机构数据利用规制是司法鉴定数据安全的基础。“四大类”司法鉴定均存在数据安全风险,司法鉴定机构数据安全风险识别应坚持类型化思路展开,已有的《网络安全法》《民法典》《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为司法鉴定机构数据安全提供了制度指引和基本要求。司法鉴定机构数据安全规制应完善相应法律制度,建立涉案数据安全监管机制,培育数据安全意识,提升数据合法利用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签名笔压特征的计算机辅助性量化分析研究
    李学灿, 李 震, 孙一平, 王紫鑫, 古振宇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3): 60-69.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3.009
    摘要104)      PDF(pc) (4611KB)(527)    收藏
    目的 在签名鉴定中能够快速准确地发现并分析笔压特征,实现对纸笔签名和电子签名的关联检验。方法 开发了静态签名笔压特征分析系统,对纸笔签名的笔压进行可视化分析;开发了动态签名笔压特征分析系统,对电子签名的笔压进行量化分析。结果 利用两种系统,鉴定人能够准确对黑色中性笔签名进行笔压可视化检验、对电子签名进行笔压量化检验以及对两类签名进行笔压特征关联检验,提升签名鉴定的正确率。结论 静态签名和动态签名笔压分析系统能够辅助实现签名笔压特征的分析与量化检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精神科医疗损害司法鉴定标准适用困境与实践进路
    王 强, 孙大明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3): 76-83.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3.011
    摘要106)      PDF(pc) (711KB)(522)    收藏
    医疗损害司法鉴定需要高质量标准,以提高司法鉴定的科学性、一致性和可靠性。既有的《医疗损害司法鉴定指南》难以破解精神科医疗损害司法鉴定标准化实践困境,无法真正解决精神科医疗损害鉴定人专业背景要求不一、精神障碍被鉴定人陈述效力不清,以及现行执业分类规范对鉴定范围划分界限模糊、精神科医疗过错评价缺乏专业化操作细则等实践难题。在司法鉴定法治化的风口,通过制定《精神科医疗损害司法鉴定指南/指引》破解真难题已成为新的突破口。基于对《医疗损害司法鉴定指南》以及鉴定实践的分析,有望为探讨精神科医疗损害司法鉴定标准化问题提供新思路。破解真难题的核心是制定行业标准、规范鉴定,包括明确具备精神科培训经历为关键的鉴定人专业背景要求,被鉴定人参与的专业化听证制度,精神科医疗损害鉴定范围的准确划分以及精神科医疗过错类型的标准化划分。而上述内容均应囊括于《精神科医疗损害司法鉴定指南/指引》,未来精神科医疗损害司法鉴定标准化治理当以该指南为肇始,并不断深化完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法医病理时间类问题解决策略
    李 娜, 张书芮, 孙俊红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3): 41-48.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3.006
    摘要85)      PDF(pc) (712KB)(514)    收藏
    在法医病理学领域,死亡时间、损伤时间、血痕遗留时间及血栓形成时间等时间类问题与案发时间及死因分析直接相关,在案件侦破、责任划分和定罪量刑等司法环节中起着关键作用。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的发展,各行业对数据分析需求持续增加,以模拟人脑为代表的机器学习技术已经应用于医学研究的多个领域,为法医病理时间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通过对近年涌现出的一系列应用AI技术解决法医病理时间类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复杂鉴定问题研究提供帮助和激发新思考,为司法实践活动提供更为科学、客观的鉴定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非法开采矿山案件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现状及案例实务研究
    张 晴, 王 晴, 吕俊岗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3): 15-22.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3.003
    摘要91)      PDF(pc) (611KB)(512)    收藏
    近年来,非法开采矿山在一些地区屡禁不止,给国家资源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损害,为追究非法开采矿山违法者的环境损害修复赔偿责任,环境公益诉讼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在技术层面往往需要依托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进行确认。通过系统梳理非法开采矿山案件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现状,发现当前存在鉴定评估方法不统一、结果差异大等问题。以三个典型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案例为例,剖析主要区别在于基本恢复的界定、期间损害的确定方法、生态环境损害费用的计算方面存在差异。建议从统一司法鉴定标准、完善监督管理、加强能力建设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环境损害鉴定,提升鉴定评估结果的公信力,保障办案标准统一,维护司法公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基于机器学习的法医微生物研究现状
    张立为, 王 甜, 余代静, 张 君, 严江伟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3): 32-40.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3.005
    摘要89)      PDF(pc) (961KB)(512)    收藏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体,其群落分布差异性为解决法医学相关问题提供了很多新的可能性。作为实现人工智能的主要方法之一,机器学习拥有强大的识别、处理和分析数据能力,为法医微生物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通过介绍近年来在法医微生物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无监督学习、监督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机器学习算法,并对其在个体识别、死亡时间推断、地理位置溯源等领域的探索性研究进行总结。此外,还系统剖析了机器学习算法在法医微生物研究中标准化流程、数据库建立和证据解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在法医微生物中的应用进行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尼秦类新精神活性物质及其检验方法研究进展
    沈瑞迪, 钱振华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4): 21-28.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4.003
    摘要168)      PDF(pc) (2048KB)(512)    收藏
    新精神活性物质作为继传统毒品和合成毒品后的第三代毒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滥用愈发严重,已成为世界各国重点关注的突出问题。合成阿片类物质作为其中潜在危害最大的物质,其滥用种类不断增长,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公共安全。尼秦类物质作为一类新型阿片类毒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制造、走私和滥用问题越来越突出。从尼秦类物质的基本结构、滥用和管制情况及其药理和毒理学性质、代谢情况、检测方法四个方面展开综述,对尼秦类物质的检测技术发展等方面进行简要展望,以期为尼秦类物质的深入研究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人体损伤残疾评定域外标准概要与启示
    施 蕾, 邱丽蓉, 鲁 婷, 唐鲜娥, 薛 冶, 范 飞, 占梦军, 罗宇鹏, 邓振华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4): 65-74.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4.009
    摘要187)      PDF(pc) (1354KB)(505)    收藏
    我国法庭科学/司法鉴定标准化体系正处于全面建设阶段,作为人身损害赔偿重要依据之一的残疾评定标准应根据医学、法医学的进步不断加以完善,是公正处置此类案件的必要前提。当前应通过专业领域的跨学科合作,例如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残疾的多层次性质,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我国残疾标准的制修订能力,健全标准体系,使之更具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同时,需重视国际经验的借鉴,提高我国残疾评定标准的国际化水平及国际交流。通过分析北美地区、欧洲地区、亚洲地区及大洋洲地区国家的残疾评定标准,从适用范围、标准体系之特点、架构和理念等展开讨论,为我国人体损伤残疾评定标准的研制和应用提供国际化视野和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公安机关鉴定二元监管体制的构建路径
    马陈骏, 张清华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3): 84-93.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3.012
    摘要98)      PDF(pc) (706KB)(502)    收藏
    自2017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以来,便有学者呼吁合并司法行政机关与公安机关鉴定监管双轨并行体制,以达成统一管理。事实上统一的司法鉴定管理并非要求鉴定管理主体的唯一性,而旨在健全统一的鉴定规范、标准与要求,促进司法行政机关与公安机关双方鉴定监管模式在各自体制内的合理性、稳定性以及相对一致性。面对现阶段公安机关鉴定技术监管难题,单一式的纵向行政管理模式显然难以应对,如不通过改革补足其技术监督机制的缺位可能影响公安机关鉴定质量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因此,应当构建行政管理与行业自律管理相结合的二元监管模式,以完善公安机关鉴定监管体制,使其符合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下公安机关鉴定的合理定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