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主办: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
ISSN 1671-2072  CN 31-1863/N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2年度全国司法鉴定工作统计分析报告
    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1): 107-110.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1.015
    摘要297)      PDF(pc) (1762KB)(1276)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法庭科学/司法鉴定意见的可靠性问题研究
    王 旭, 张洺睿,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3): 1-8.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3.001
    摘要398)      PDF(pc) (1235KB)(1234)    收藏
    为满足各种调查以及证据应用的目的,法庭科学/司法鉴定意见应当具有可靠性。开篇以法庭科学/司法鉴定可靠性之问展开,系统梳理了法庭科学/司法鉴定的相关概念。以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刑事司法中的法庭科学报告为参照,介绍了该报告的中心思想,指出鉴定意见的可靠性包括重复性、再现性和准确性,并提炼了该报告中关于法庭科学鉴定方法可靠性的科学标准,即鉴定方法需具有基本有效性和适用有效性。前者的科学标准又包括了两个要素:具有可再现性且一致的鉴定程序;经实证研究确定的该鉴定方法的误报率和灵敏度等。基于以上评介与分析,提出当前我国鉴定意见可靠性建设需包括五个方面:确保应用的科学理论/方法得到法庭科学共同体的普遍接受性;应保证鉴定方法本身的科学有效性;应对司法鉴定人主体的适格性提出要求;防范动机偏见与认知偏差对可靠性的影响;加强司法鉴定内部审核建设、全面加强法庭科学/司法鉴定的质量控制,以确保鉴定意见的可靠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2022年度全国司法鉴定能力验证分析报告
    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6): 101-107.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6.016
    摘要474)      PDF(pc) (692KB)(1163)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以鉴代审”的实践反思及其解决路径
    席 飞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4): 10-18.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4.002
    摘要236)      PDF(pc) (1339KB)(1152)    收藏
    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新修正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并未有效解决司法实践中的“以鉴代审”问题,其过多的规范司法鉴定机构以及诉讼当事人的行为,忽视了对法官行为的约束。法官作为诉讼的主导者,对鉴定事项的不审查、对鉴定过程的不参与以及对鉴定意见审查的形式化是造成“以鉴代审”的根本原因。审判权介入鉴定程序应当遵循相应的路径与方法,具体而言:鉴定启动时,要以要件事实的查明为中心,当事人需要承担“最低限度的证据”的证明责任,法官需要准确定位“专门性问题”,通过“当事人辩论+职权审查”确定鉴定事项;鉴定进行时,应当对鉴定材料的认定及参与鉴定人资质的审查进行控制;鉴定意见审查时,应当考虑鉴定意见与鉴定事项、鉴定材料与鉴定依据、鉴定依据与鉴定理由之间能否相互符合、相互对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鉴定意见可靠性问题研究
    张保生, 董 帅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3): 9-20.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3.002
    摘要259)      PDF(pc) (1691KB)(1076)    收藏
    鉴定意见可靠性是证据可信性的一个重要维度,与相关性之证据准入门槛相比,可靠性是鉴定意见证据品质高低的主要指征,不可靠的鉴定意见会成为事实认定错误之源。增强鉴定意见的可靠性有三个主要途径:一是加强鉴定过程质量管理,包括重视预评估(合同评审)程序的作用,建立检材来源全程可追溯机制,维护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的“中立性”;二是完善鉴定意见法庭举证、质证程序,包括辨认鉴真证人凭借亲身知识、司法鉴定人运用专门知识对鉴定材料同一性或真实性的证明,律师和专家辅助人对鉴定意见可靠性的质证;三是法官对鉴定意见基础有效性和应用有效性的认证“把关”。在鉴定意见基础有效性审查中,关键是把握一项具体法庭科学技术的“错误率”和“法庭科学技术标准”。同时,还探索了鉴定全过程似然比量化控制的国际理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从此处向何处——第23届国际法庭科学大会综述
    何晓丹, 杨 旭, 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赴澳大利亚团组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1): 28-35.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1.004
    摘要188)      PDF(pc) (1242KB)(1043)    收藏
    第23届国际法庭科学大会于2023年11月21日至24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作为国际法庭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 700多名学者参会,会议交流论文700余篇,壁报展示论文300余篇。大会围绕“从此处向何处”的主题,设立4个主题报告全体会议和24个专题报告分会场,系统展示了国际法庭科学的前沿技术、科学研究、证据价值、伦理风险和质量保证等。大会特别关注数字化转型对法庭科学带来的挑战,探讨《悉尼宣言》对法庭科学产生的附加价值,在审思和批判中展望“向何处”的前行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笔迹量化鉴定与统计学分析的研究综述
    李双双, 杨 旭, 陈晓红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6): 31-39.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6.005
    摘要184)      PDF(pc) (1192KB)(1013)    收藏
    笔迹鉴定主要依靠专家的经验判断,缺乏科学有效的量化测量和分析手段,是当前制约学科发展的瓶颈。在客观的、量化的技术手段普遍应用于法庭科学背景下,笔迹鉴定需要走量化和统计分析的道路。通过梳理近些年笔迹特征量化的方法和笔迹特征统计学分析的方法,讨论这些研究对笔迹量化鉴定的贡献和局限性,并对基于似然比模型的笔迹证据价值评估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增强笔迹鉴定中比较分析与评估的科学基础。同时,还探讨了笔迹量化鉴定和统计学分析的发展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不确定性鉴定意见可靠性的重述及审查路径
    郭 华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3): 21-28.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3.003
    摘要208)      PDF(pc) (1081KB)(1007)    收藏
    鉴定意见的可靠性与其能否重复获得一致性的结果密切相关。不确定性鉴定意见作为鉴定结果的一种正常现象,如若其不确定的结果在再鉴定中重复一致,符合司法鉴定科学性的要求,则具有可靠性。倾向肯定和倾向否定的不确定性鉴定意见因结果的方向不同,其证实的可靠程度存在差异,在一定意义上会影响鉴定意见作为证据的可采性,但通过证伪的质证方式可增强或者减弱其可信性,获得有效性的结果。如若不确定性鉴定意见无法证伪且具有科学性,在认定案件事实上则能发挥证明的作用。审查判断不确定性鉴定意见首先排除不符合科学性的意见,然后对其可靠性进行审查判断,并经过程序控制检验其重复的一致性,确保司法鉴定的科学性。司法实践应当警惕一概排除不确定性鉴定意见的做法,理论上也需要摒弃不确定性鉴定意见不可靠的偏见,使其回归司法鉴定科学性的本质并发挥固有的功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检察机关技术性证据审查:功能、主体与内容
    李学军, 贺 娇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6): 1-7.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6.001
    摘要171)      PDF(pc) (1903KB)(1003)    收藏
    技术性证据的概念是研究检察机关技术性证据审查制度问题的基础,应当从功用角度将技术性证据定义为解决或证明案件专门性、技术性问题的材料。检察机关技术性证据审查是把关鉴定意见等技术性证据质量的重要环节,除了强化技术性证据薄弱之处、服务案件办理的辅助功能外,还具有实现法律监督的重要作用。在检察机关技术性证据审查程序中,要求审查主体具备鉴定资格,以及将合法性、关联性等纳入技术性证据审查内容,存在不合理缩小审查主体范围并扩张审查内容的问题。此外,检察院将技术性证据审查意见书作为证据提交给法院,虽然为法院审查判断技术性证据提供了更多参考,但也带来了新的干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我国司法鉴定立法涉及的重大问题研究
    杜志淳, 沈臻懿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1): 12-17.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1.002
    摘要245)      PDF(pc) (1107KB)(1000)    收藏
    200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作为司法鉴定领域内唯一的专门法律性文件,其颁布与实施初步实现了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但随着目前法治的进步及司法鉴定领域出现的诸多问题亟需法律予以规制,司法鉴定立法再次成为关注焦点。司法鉴定立法不仅面临着《决定》制定中遗留的老问题,亦交织着《决定》施行后衍生的新问题。需要在已有制度运行基础上,对司法鉴定立法涉及的重大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来予以探讨,以期能够逐渐形成具有系统性、前瞻性和相对成熟性的立法共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不确定性鉴定意见的生成及其证据效力研究
    胡裕岭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4): 73-79.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4.010
    摘要210)      PDF(pc) (956KB)(989)    收藏
    法官应当如何审查科学证据的问题,正在挑战人类经过不懈追求才拥有的裁判智慧,甚至还要面对诸如ChatGPT等新技术的挑战,其根本原因在于科学和司法是泾渭分明的。司法鉴定国家标准、技术规范与司法解释性质文件中对不确定性鉴定意见的表述和理解不一致,凸显了科学和司法的冲突与矛盾。不确定性鉴定意见的产生有其科学性和经验性的缘由,要求在同一认定中作出确定性表述的做法,以及提倡用确定性数据描述不确定性鉴定意见的建议并不科学。对不确定性鉴定意见证据效力的评价应当从证据的采纳与采信两个问题分别展开,应当明确法官是评价不确定性鉴定意见证明能力的唯一主体,对不确定性鉴定意见证明能力的评价应当围绕其相关性展开,并聚焦于不确定性鉴定意见的逻辑生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指纹证据评价方法的发展:从经验走向科学
    李 康, 罗亚平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4): 38-44.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4.005
    摘要170)      PDF(pc) (875KB)(986)    收藏
    现有指纹证据评价方法主要依赖于鉴定人的自身经验,作出的鉴定意见没有科学的统一标准,导致错误鉴定时有发生,也愈发受到相关领域专家的质疑。为促进指纹鉴定评价从经验走向科学,国内外法庭科学专家一直在探索科学的指纹证据评价方法,避免鉴定意见中采用“认定”“否定”和“无法得出结论”这类绝对性的表述方式,构建指纹证据的科学评价体系,为法庭科学个体识别证据的科学评价拓展思路和奠定基础,进而促进指纹在证据采信和事实裁定方面的发展。从指纹证据评价方法的建立出发,剖析了因缺乏科学有效性而导致的问题并分析了相关原因,阐述了构建基于似然比模型的指纹证据科学评价体系的路径方法,旨在为指纹证据评价从经验走向科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比较法视野下鉴定意见可靠性标准的法律表达
    吴洪淇, 成小爱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3): 29-35.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3.004
    摘要135)      PDF(pc) (1000KB)(970)    收藏
    在法律层面上,对科学证据可靠性标准的强调和规范体系的建构是强化对科学证据审查的产物。科学证据可靠性标准在美国经历了一个酝酿、成型并最终不断系统化的过程。美国的可靠性标准改革与建构对加拿大、英国等其他英美法系国家产生了重要的扩展性影响。在改革当中均在证据审查一般性标准之外,这三个国家还着重强调了对专家意见的可靠性标准,与此同时也根据本国的情况建构了不同类型的可靠性标准规范体系。通过对不同国家科学证据可靠性标准改革进程的比较,对可靠性标准的设定模式所考虑的基本要素进行提炼和揭示,进而对我国鉴定意见可靠性标准的法律表达提供诸多借鉴。我国应该在现有制度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鉴定意见的可靠性标准并将其整合成一个相对完善的规范体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实证研究视角下对医疗损害责任“以鉴代审”论断的质疑
    董春华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1): 91-98.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13
    摘要172)      PDF(pc) (1419KB)(970)    收藏
    法官过度依赖医疗损害鉴定进行审判的现象称为“以鉴代审”。实证数据表明,鉴定意见被采信的案例中,鉴定意见的责任类型对应的判决责任比例区间跨度大,法官不按照鉴定意见确定责任及比例的现象并不罕见。在无鉴定意见时,法官也会判决医疗机构承担责任。故认定我国医疗损害纠纷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以鉴代审”是误判。医疗损害鉴定意见只是一种证据,导致上述误判主要是因为法官视鉴定意见为规避绩效考核风险和规避当事人诘难的工具,当事人、相关研究者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以技术型法官、专家辅助人取代鉴定人的路径并不奏效,应完善医疗诉讼裁判法官的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当事人参与鉴定程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在线鉴定:规范构造与制度展开——以《人民法院在线运行规则》第二十八条为中心
    李锟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5): 81-90.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5.011
    摘要97)      PDF(pc) (1504KB)(969)    收藏
    根据《人民法院在线运行规则》第二十八条规定和实践探索可知,在线鉴定是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解决专门性问题的诉讼行为,具有全程电子化、鉴定对象数据化、鉴定过程智能化的特性。纯正的在线鉴定可以实现全流程电子化,不纯正的在线鉴定会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鉴定方案。当事人的知情确认权和程序转化权是在线鉴定的正当性基础。在线选择司法鉴定机构、提交鉴定检材、出具鉴定意见,体现了在线鉴定制度的高效便利性。在线鉴定生成证据为鉴定意见或报告书,须先审查检材的同一性和充分性,再经法定调查程序的核验,才能作为定案根据。当事人享有提出异议和申请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的权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检察机关技术性证据专门审查标准化研究
    邢 庭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6): 8-15.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6.002
    摘要113)      PDF(pc) (1232KB)(967)    收藏
    检察机关开展技术性证据专门审查工作,在实际办案中发挥着重要的科技支持作用。随着人民检察院诉讼规则、专门审查工作规定、专业工作细则、专门审查工作指引等相关法律、司法解释、技术规范的出台,检察机关专门审查工作架构已经形成。但是,当前专门审查工作尚存在办案需求与技术供给融合效果不够,专门审查技术标准不健全、专门审查意见定位模糊等问题。为规范鉴定意见等技术性证据专门审查工作,应当统一专门审查工作标准,构建审查标准化模式,加大专门审查标准化工作应用研究,进一步提升技术性证据专门审查质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俄罗斯司法鉴定的立法体系及借镜思考
    郭金霞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2): 1-10.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2.001
    摘要118)      PDF(pc) (1477KB)(963)    收藏
    立法体系是国家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性文件系统,如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构成的系统,司法鉴定立法体系是司法鉴定现代化治理的重要路径之一。俄罗斯司法鉴定立法体系以《俄罗斯联邦宪法》为依据,以上位联邦法为统领,专门联邦法为核心,指引联邦行政机关颁布下位法精细规范,构造出立法层次高、立法体系完备、各位阶法律规范有效衔接的完整而细密的司法鉴定立法体系。以俄罗斯为鉴,我国应当积极推进统领性上位法建设,提升司法鉴定规范的法律位阶,弥补司法鉴定活动规范中上位法缺失,以上位法为统领理顺下位法冲突,构建完整统一的司法鉴定立法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心源性猝死医疗纠纷鉴定78例分析
    张 平, 徐 辉, 高 觉, 蒋士浩, 张志湘, 施晓玲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5): 57-63.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5.008
    摘要184)      PDF(pc) (1050KB)(944)    收藏
    目的 探讨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引起的医疗纠纷的特点、原因和鉴定路径。方法 对78例SCD的鉴定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SCD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多发年龄段为40~59岁;急性冠脉综合征37例,主动脉夹层24例,心肌炎10例,心脏传导系统疾病1例,瓣膜病2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其他2例;医疗过错主要责任科室:心血管内科48例,急诊科15 例,普外科7例,骨科3例,呼吸科3例,内分泌科2例。上述医疗纠纷案例,6例诊疗不存在过错,15例诊疗虽有过错,但与患者死亡无因果关系,32例诊疗过错与患者死亡的因果关系为轻微,18例的因果关系为次要,仅有3例因果关系为主要,完全因果关系的为0。结论 SCD医疗纠纷的发生受到医患多方因素影响,鉴定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疾病的高风险性、诊疗过错程度以及患方的依从性。其中,SCD起病急、病情变化极快,临床表现不典型,抢救成功率低等特点是导致医疗过错与患者死亡之间原因力大小比例普遍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2023年度全国司法鉴定能力验证分析报告
    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3): 102-110.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3.014
    摘要376)      PDF(pc) (545KB)(938)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司法鉴定法律的二元结构分析
    王敏远, 李 嘉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1): 1-11.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1.001
    摘要216)      PDF(pc) (1200KB)(933)    收藏
    司法鉴定作为司法中的专家鉴别活动与意见证据具有多面性。为保障其客观、公正、科学、可信,需要不同的法律从不同的方面予以规范。在这些法律中存在不同类型的二元结构,包括司法鉴定法律关系中“生产者”和“使用者”的主体二元性、司法鉴定法律的行政管理与司法程序的二元性、司法鉴定在诉讼程序中的二元性等。不同法律因功能的差异及对司法鉴定的不同规制易产生龃龉,因此需要协调解决此类问题。通过对司法鉴定法律的二元结构分析,立足剖析问题及缘由,确立解决二元结构协调问题的原则,为消解二元结构法律问题提出可供参考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