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主办: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
ISSN 1671-2072  CN 31-1863/N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科学证据的概念维度与评价范式——“法学”与“哲学”双重视域
    曹 佳, 陈晓勇
    中国司法鉴定    2022, 0 (4): 1-11.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2.04.001
    摘要241)      PDF(pc) (1512KB)(1414)    收藏
    概念维度与评价范式构成了科学证据问题的两个基础层面。前者属于本体论问题,所要解决的是:科学证据是什么?后者属于认识论问题,所要解决的是:如何评价科学证据的可靠性。在锚定概念内涵的前提下,对科学证据所作之评价才值得信赖。透过法学与哲学的双重视域,科学证据的概念分为三重维度,即科学性、技术性与法律性;而科学证据的评价分为两种范式,即“理解范式”与“证成范式”。作为主流的“理解范式”面临着诸多困境,无助于解决司法实践难题。相比之下,“证成范式”则具有理论与实践的优越性,为科学证据评价指明了方向。整体上,科学证据基础层面的问题研究,有助于我国司法鉴定理论和实践困境的解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在法医病理学鉴定中的研究现状与挑战
    黄 平, 张 吉, 邹冬华, 刘宁国, 李正东, 王金明, 秦志强, 张建华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2): 35-47.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2.005
    摘要271)      PDF(pc) (1706KB)(1407)    收藏
    法医病理学是我国司法鉴定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传统技术手段仍存在主观性强、精准性低、特异性差等缺点。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学科前沿技术手段开始与人工智能算法相联用,形成了一批可用于涉及损伤、死亡与遗骸识别等的数字化与智能化鉴定手段,为司法实践活动提供了更为科学、客观的鉴定证据。通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在法医病理学实践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法医病理学学科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道路交通事故现场散落物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
    张培锋, 张 辉, 李 威
    中国司法鉴定    2022, 0 (4): 106-110.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2.04.015
    摘要283)      PDF(pc) (9703KB)(1360)    收藏
    在一般的交通事故中,现场散落物通常作为整体分离痕迹检验的鉴定材料使用,但一些疑难复杂交通事故往往会提出一些不寻常的司法鉴定委托事项,如何充分挖掘现场散落物所承载的信息元素并能够使其最大化地得到运用,是司法鉴定人的重要任务。通过对现场散落物分离面、分离线、气孔、砂眼和表面痕迹物证等个体信息的检验,深入挖掘与现场散落物相关的照片、图表等材料中所蕴含的散落位置、范围、分布规律以及与其他痕迹物证的相互关系等各类信息元素。现场散落物个体信息以及与现场散落物相关的照片、图表等材料中所蕴含的其他信息元素都是解决疑难复杂交通事故鉴定委托事项的重要依据。研究现场散落物不能仅注重其表面的痕迹特征,对于其潜在的、非物质的或关联性的信息也应充分考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鉴定人撤销鉴定意见的问题与对策——基于63例民事案件撤销鉴定意见的实证分析
    陈鲜瑜
    中国司法鉴定    2022, 0 (5): 10-16.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2.05.002
    摘要273)      PDF(pc) (1007KB)(1351)    收藏
    在民事司法实践中,鉴定人自行撤销鉴定意见的情况时有发生。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鉴定人撤销鉴定意见的时间多为鉴定意见被采信前,且多是迫于当事人上访、投诉、闹鉴等压力下的自保行为。然而鉴定人撤销鉴定意见降低了诉讼效率、影响裁判公信力,并且变相鼓励当事人采取不当行为推翻鉴定意见。在此背景下,2019年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十二条对鉴定人自行撤销鉴定意见进行了规制。但该规定仍存在语焉不详、可操作性差、缺乏对鉴定人出具鉴定意见的过程管控等问题。为了规制司法实践中鉴定人的撤销鉴定意见行为,在“以撤销为例外,不撤销为原则”的指导下,立法只应准许鉴定人在鉴定意见被采信后撤销错误的鉴定意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刑事检察中的技术性证据专门审查
    秦 晔
    中国司法鉴定    2022, 0 (5): 1-9.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2.05.001
    摘要318)      PDF(pc) (6123KB)(1301)    收藏
    通过对近年平反的冤错案件进行梳理发现,刑事检察中技术性证据专门审查的有效运用,可以防止冤错案件的产生。为有效发挥技术性证据专门审查的监督纠错作用,在深入分析技术性证据概念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检验型技术性证据是专门审查的重点对象,并在程序审查和实质审查的思路下,依据样本梳理出技术性证据专门审查的具体事项。进而阐述,为实现技术性证据专门审查的监督纠错功能,需要在审查过程中有效完成科学认知到法律认知的转换,着力培养更多具备法律和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借助智能化应用软化技术性证据专门审查资源配置冲突,同时构建完善的技术性证据专门审查规则体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2022年度全国司法鉴定工作统计分析报告
    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
    中国司法鉴定    2024, 0 (1): 107-110.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4.01.015
    摘要297)      PDF(pc) (1762KB)(1276)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法医研究所的创建、发展及贡献——纪念法医研究所创立90周年
    胡丙杰, 黄瑞亭
    中国司法鉴定    2022, 0 (5): 88-96.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2.05.011
    摘要229)      PDF(pc) (1670KB)(1244)    收藏
    2022年8月1日,是民国时期司法行政部法医研究所(以下简称“法医研究所”)建所90周年纪念日。通过搜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分析了法医研究所创立的历史背景,包括改良司法收回治外法权是主因、刘廉彬自缢案是起因、速养成法医人才提案是动因;回顾了法医研究所的筹办经过及其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法医研究所在林几、孙逵方领导下为我国法医学人才培养、检验鉴定、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等方面的重要贡献;阐述了法医研究所在我国法医学发展史中的历史地位和重大影响,以及对我国当代法医学发展的启发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法庭科学/司法鉴定意见的可靠性问题研究
    王 旭, 张洺睿,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3): 1-8.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3.001
    摘要398)      PDF(pc) (1235KB)(1234)    收藏
    为满足各种调查以及证据应用的目的,法庭科学/司法鉴定意见应当具有可靠性。开篇以法庭科学/司法鉴定可靠性之问展开,系统梳理了法庭科学/司法鉴定的相关概念。以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刑事司法中的法庭科学报告为参照,介绍了该报告的中心思想,指出鉴定意见的可靠性包括重复性、再现性和准确性,并提炼了该报告中关于法庭科学鉴定方法可靠性的科学标准,即鉴定方法需具有基本有效性和适用有效性。前者的科学标准又包括了两个要素:具有可再现性且一致的鉴定程序;经实证研究确定的该鉴定方法的误报率和灵敏度等。基于以上评介与分析,提出当前我国鉴定意见可靠性建设需包括五个方面:确保应用的科学理论/方法得到法庭科学共同体的普遍接受性;应保证鉴定方法本身的科学有效性;应对司法鉴定人主体的适格性提出要求;防范动机偏见与认知偏差对可靠性的影响;加强司法鉴定内部审核建设、全面加强法庭科学/司法鉴定的质量控制,以确保鉴定意见的可靠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2021年度全国司法鉴定工作统计分析报告
    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1): 107-110.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1.016
    摘要761)      PDF(pc) (1407KB)(1226)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2016—2020年司法鉴定制度研究文献述评
    涂 舜, 申贝贝
    中国司法鉴定    2022, 0 (4): 74-81.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2.04.010
    摘要178)      PDF(pc) (1324KB)(1200)    收藏
    司法审判中遇到的专门性问题日益增多,司法鉴定制度在诉讼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鉴定意见也日益成为审判的关键因素,因而对其形成过程的体制化约束,即司法鉴定制度的建设便尤为重要。通过对20162020年司法鉴定制度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司法鉴定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在司法鉴定管理制度上,主要讨论鉴定人及专家辅助人的法律定位,2019年修订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涉及的鉴定人权利义务方面;在司法鉴定诉讼制度上,主要讨论司法鉴定意见的质证主体、质证过程及鉴定意见撤销问题;在司法鉴定证据制度上,主要讨论鉴定意见的证明力问题。可以看出,当前研究呈条块化模式,重点领域强关注,但是缺乏全局性的研究。对鉴定意见科学表述方式、司法鉴定公信力及行业诚信、“智慧司鉴”和信息化建设等的研究较局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新《民事证据规定》下的司法鉴定采信程序研究
    田亦尧, 王常阳
    中国司法鉴定    2022, 0 (4): 12-19.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2.04.002
    摘要234)      PDF(pc) (1259KB)(1195)    收藏
    新《民事证据规定》对司法鉴定规则进行了完善,显然我国司法机关已充分认识到当前司法鉴定领域所面临的启动权分散、质证程序虚化、鉴定中心主义等问题。从规范解释论之目的出发,不仅认识到职权主义下的司法鉴定采信程序,确实可以解决鉴定启动阶段多头鉴定、重复鉴定的困局,还要明确当事人主义在质证环节的对抗性辩论将较之于职权主义更有利于查明事实,同时也应明晰两者相应的功能边界,为制度建构打下基础。为此,通过将司法鉴定采信程序解构为启动、质证、认证三个阶段:一是提出司法鉴定启动阶段坚持法庭的职权控制,并为当事人的权利设定边界;二是以庭审实质化理念为指导,要求在质证阶段强化鉴定人出庭义务、建立庭前开示与交叉询问制度,并加强鉴定材料质证等方面的规则建构;三是以审判为中心理念为指导,在认证阶段增强有专门知识的人对法官采信鉴定意见提供辅助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司法鉴定等级制度的审视与重构
    朱晋峰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2): 1-11.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2.001
    摘要659)      PDF(pc) (1516KB)(1194)    收藏
    司法鉴定机构诚信等级是司法鉴定等级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司法鉴定等级制度的建立健全对提升鉴定意见使用者效率、司法鉴定管理效能,以及司法鉴定技术研发和保障诉讼各方权利、促进司法鉴定行业整体水平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纵观司法鉴定诚信等级评估的立法和实践现状,在等级评估的定位、法律依据、等级管理范围、评估内容和结果运用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势必对司法鉴定等级制度功能的充分发挥产生一定阻碍。要真正完善司法鉴定等级制度,必须要对等级制度功能,以及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原则、评价要素、结果运用和配套体系等重点内容有清晰的认识,以实现司法鉴定对诉讼实体和程序的保障功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6例外伤与主动脉夹层伤病关系法医临床学分析
    顾晓峰, 费成平
    中国司法鉴定    2022, 0 (4): 100-105.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2.04.014
    摘要251)      PDF(pc) (825KB)(1189)    收藏
    通过回顾性分析6例外伤与主动脉夹层伤病关系鉴定,结合主动脉夹层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参考主动脉夹层法医病理学相关文献,探析外伤与主动脉夹层之间伤病关系的法医临床学鉴定思路。从年龄、外伤、疾病三个方面因素结合其他因素进行综合评析外伤与主动脉夹层之间伤病关系及参与度,以缩小同类鉴定差异,减少鉴定纠纷,保护当事人正当利益,维护司法鉴定公正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鉴定人书面作证制度研究
    朱晋峰
    中国司法鉴定    2022, 0 (3): 1-9.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2.03.001
    摘要1458)      PDF(pc) (1304KB)(1181)    收藏
    书面作证是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保障诉讼公正、效率的模式。鉴于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书面作证制度研究的薄弱,有必要对书面作证制度的概念、特征、理论和实践意义等内容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充分分析书面作证制度在现行司法体系下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书面作证制度的合理构建,除了要明确鉴定人出庭范围和程序等基本事项以外,还应当要对鉴定人拒绝书面作证的法律责任进行界定,并对保障鉴定人书面作证制度能切实执行的配套体系进行全面分析、厘定,最终建立完善的鉴定人书面作证体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2022年度全国司法鉴定能力验证分析报告
    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6): 101-107.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6.016
    摘要474)      PDF(pc) (692KB)(1163)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我国司法鉴定立法的模式选择、基本立场和体系结构
    郭 华
    中国司法鉴定    2022, 0 (6): 1-8.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2.06.001
    摘要370)      PDF(pc) (1283KB)(1159)    收藏
    我国司法鉴定立法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是修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还是制定专门的司法鉴定法律,而制定专门的司法鉴定法律是采用《司法鉴定管理法》抑或是《司法鉴定法》。这些问题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部门均存在不同的立场和建议。《决定》作为司法鉴定体制改革的法律文件在当下遇到了新的情况,因其本身的诸多空白和缺失难以应对,需要补充、完善与健全。司法鉴定问题不仅涉及行政管理和诉讼问题,还与执法、监察、仲裁、人民调解等存在内在的无法切割的联系。面对多领域鉴定的需要以及《决定》内容本身的局限,司法鉴定立法应当坚持开放态度和立场,制定较为系统化的《司法鉴定法》。制定《司法鉴定法》应坚持司法鉴定统一管理体制的不转向,在《决定》的基础上保持与其他法律和法律活动的协调性,同时吸收地方法规相对成熟的经验和国外立法的有益做法,在性质上保持鉴定的科学性和法律性相统一,在结构内容上明确鉴定的公益性和鉴定机构的性质定位,构建鉴定管理、鉴定实施和鉴定使用的“法法”衔接新机制,保持司法鉴定立法与政策指引、法治进程、改革步伐的一致性,充分发挥其协助办案机关或者执法机关发现真相的制度保障功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司法鉴定法制化进路研究
    朱晋峰, 吴何坚
    中国司法鉴定    2022, 0 (6): 9-18.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2.06.002
    摘要213)      PDF(pc) (1430KB)(1154)    收藏
    司法鉴定法制化是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依据,也是有效缓解司法鉴定行业困境、促进司法鉴定改革发展的有力途径。从司法鉴定公益属性的大背景出发,在分析我国目前司法鉴定法制化的现状和困境基础上,提出司法鉴定法制化是中央政策的要求,也是地方实践和理念转变的必然。在司法鉴定法制化过程中,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进行修改,是目前最恰当的方式。修改过程应当关注我国司法鉴定法制化的具体模式、修改原则、具体框架等,同时重点解决司法鉴定定位、管理模式、鉴定标准、鉴定程序等重点内容,对于目前较少关注的强制鉴定、司法鉴定法律援助,以及鉴定留置等,也需要特别的加以规定,为《司法鉴定法》的制定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以鉴代审”的实践反思及其解决路径
    席 飞
    中国司法鉴定    2023, 0 (4): 10-18.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3.04.002
    摘要236)      PDF(pc) (1339KB)(1152)    收藏
    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新修正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并未有效解决司法实践中的“以鉴代审”问题,其过多的规范司法鉴定机构以及诉讼当事人的行为,忽视了对法官行为的约束。法官作为诉讼的主导者,对鉴定事项的不审查、对鉴定过程的不参与以及对鉴定意见审查的形式化是造成“以鉴代审”的根本原因。审判权介入鉴定程序应当遵循相应的路径与方法,具体而言:鉴定启动时,要以要件事实的查明为中心,当事人需要承担“最低限度的证据”的证明责任,法官需要准确定位“专门性问题”,通过“当事人辩论+职权审查”确定鉴定事项;鉴定进行时,应当对鉴定材料的认定及参与鉴定人资质的审查进行控制;鉴定意见审查时,应当考虑鉴定意见与鉴定事项、鉴定材料与鉴定依据、鉴定依据与鉴定理由之间能否相互符合、相互对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鉴定事项的可鉴定性及专门性问题研究
    张向阳
    中国司法鉴定    2022, 0 (5): 73-82.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2.05.009
    摘要277)      PDF(pc) (1347KB)(1145)    收藏
    专门性问题与鉴定事项是司法鉴定中的两个基本概念,但至今仍缺乏深入研究。结合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中委托鉴定审查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精神,从司法鉴定运行的整体角度重新审视鉴定事项的特征并提出了可鉴定性,即包括专门性、必要性、可行性,分析了诸如测谎在鉴定应用中的“摇摆”现象等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重新阐释了鉴定事项,并与专门性问题进行区分,将专门性问题界定为与案件待证事实相关的专业技术问题,实际上也是寻证中的一个中间性假设议题,而鉴定事项则是可鉴定的专门性问题,从操作层面说也就是解决专门性问题的技术需求方案,据此对申请委托鉴定时撰写鉴定事项提出改进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182例广州市南沙区交通事故死亡案例分析
    叶伟权, 吴赵斌, 蔡留新, 杨博帆, 乔 智
    中国司法鉴定    2022, 0 (6): 61-66.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2.06.008
    摘要317)      PDF(pc) (704KB)(1128)    收藏
    目的 分析广州市南沙区2019—2020年道路交通死亡事故特点,为有效预防发生交通事故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9—2020年广州市南沙区交通事故死亡案例,按照性别、年龄、案发时间、交通行为方式、乙醇检测结果、损伤部位及死亡原因等项目分类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2例交通死亡事故案例多发于21:00—次日4:00时间段,该时间段血液中检出乙醇的驾驶员中符合醉酒后驾车的占55.1%、醉酒后驾驶摩托车的占48.7%。死亡总人数中于当日/当场死亡的占74.2%,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且以21~60岁年龄段最为多见,血液中检出乙醇者以21~40岁年龄段最为多见,78.6%存在颅脑损伤,70.9%存在颅骨骨折,73.6%死于颅脑损伤,以上均以摩托车交通方式为主。结论 该地区交通事故中摩托车事故发生率、伤亡率居首位,醉酒后驾驶摩托车(尤其是夜间)以及不佩戴头盔等为摩托车交通事故死亡的重要原因,在现有的查处力度基础上,结合当地情况因地制宜进行交通意识安全宣传等方式,一定程度上可降低交通事故死亡人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